
胡适在本书以平和谦逊的语调回顾了自己四十年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段经历的描述,我们看到他的成长、改造与突破;另一方面胡适也躬身在这本自传中实践着自己的白话文改革,文字很平实,有感情却不泛滥,相信是想了解胡适先生的一本必读之作。
胡适先生在母亲的照料下成长,继承了母亲身上的性格,儒雅、平和、胸怀若谷;他自幼被传统文化熏陶,却能发掘并追求新的文学方式;他身边的朋友参差不齐,他能从朋友的不理解和批评中坚定自己的文学改革决心。胡适对于周遭环境的继承与摒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实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吐槽的人,有人称之为有独立思考,也有人说是嫉妒、不公正。我觉得两方面原因都有,坚持自我很重要,其实以自己目前的人生阅历,还没资格去评判别人。看看胡适先生在40岁以前的成长,自己真没有什么值得傲娇的。现在好久都不再与人争论,竟然以为自己养成了不嗔不怒的平和心态,也是可笑。
最近写的书评也有点多,其实大部分是从前读了一半的书,比如这本书是从去年就开始看了。我一直是“多线程、多途径、断点式”读书:多线程是指同时看两到三本书;多途径是指微信读书app、电子书、纸质书都在使用,最近几个月还用上了kindle;断点式是指读书不一气呵成,中间会停个几天至几个月。我想这是适合我的读书方法,其中的道理或缺陷就不赘述了。
我原来跟书友说博览群书、不求甚解,正常来说这种读书心态不是很好,如果消化吸收的少,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处呢。希望我最近泛滥的书评不会给大家带来误导,如果你真的看到一本好书,即使10万字的书读上一个月也是值得的。即使我并没有不求甚解的心态,甚至我喜欢钻牛角尖去探索一点自己无知的领域,但是说真的吸收得多少对于我是无所谓的,读书的功利性在我身上已经没有了。
不再有功利性,让我更享受这种读书的时光,更符合我对于现实人生的追求--自由、放荡、不遭束缚--我称之为“不穿鞋子”,现在我只看自己爱看的书,只写自己想说的话。是的,我也喜欢写点东西,读书过程中也写满了很多劣质笔记本,读完书挑出来几段写到书评上,笔记本也就丢到垃圾桶了,所以我的书评不完整也不客观。目前看,我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极端心态,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认为读书跟跑步、跳舞、声乐种种活动一样,只是我“挥霍”时间的方式,只要是健康无害的就好。
这就是我的读书心态,记到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下,他那么宽容,不会怪罪的。
大家晚安。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白话可以生产第一流的小说,白话,白话已产生小说,戏剧,语录,诗词,此四者皆有史事可证;白话所需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语言,要读书不需口译,演说不需笔译;
教育工具是彻上彻下,贯通整个社会的,小孩子学一种文字,是为他们长大以后用的。
谭嗣同的“沈博绝丽之文”;所谓气息,为梁启超“笔锋常带感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天下英雄君与我,文章知己友兼师。最显著的是注重公共道德,国家思想,爱冒险,私人权利观念与热心防其被侵,爱自由,自治能力,结合的本事与组织的努力,注意身体的培养与健康等。一个错误的政治或社会改造议论,却可以引起几百年的杀人流血。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后半部文学史部分囫囵吞枣地翻了一遍,主要看了前半部分他的成长和学习的经历。
深深地为他稚嫩丧父、复杂家庭、动荡的年代而感叹。尤其是她的母亲真是让人非常心疼的一位伟大女性,早早就守寡,为了自己唯一的骨血而努力奋争在复杂的大家庭中。
最为感动的是她母亲对赌徒大哥的处理、两位嫂子关系的协调、对独子独特的教育方法这几个方面的描写。
秉承父亲的遗志,在家庭相当困难的时候还拿出比别的孩子多几倍的钱,让先生给孩子讲解枯燥难懂的古书之意,给孩子打下了好学求知的基础。有这样难得的母亲,儿子不杰出也是有难度的,今天的父母也未必能够做到其一二。
从胡先生的成长轨迹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未来的星火和希望,点燃孩子的生命,并且会终其一生给以孩子以温暖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