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年头最容易崩塌的,就是人设,娱乐圈一众明星的人设,说崩就崩,那些秀恩爱的崩了就算了,靳东,韩雪,赵立新,马思纯,胡歌这样的人设也崩了,甚至北大校长林建华,知名学者熊培云,企业家刘强东这样的人人设也会崩。
金庸小说里也有很多人设崩塌的,比如岳不群,他积极的营造自己君子的人设,说话义正言辞,行事也是一派宗师风范,至少外人是挑不出来毛病的,人品在外人看来是无瑕疵的,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骗过了,这是顶级的人设经营了,如果永远没有被人发现不端行为,那他就是真君子,不管他心里怎么想的,不管他背后做了什么,只是后来他的崩塌有点快,他的徒弟令狐冲迅速崛起以及华山派的危机加速了他的人设崩塌,自己钦点的接班人武功突然就远超自己了,这让岳不群有点懵逼,以后还怎么服众?华山派突然就风雨飘摇了,这让岳不群开始不择手段的追求武林秘籍。这里要说明,伪君子只是假君子,实际不是君子营造君子的人设,而岳不群后来的所作所为,则不仅仅是伪君子了,完全就是人渣,这就是雪崩了,崩的彻彻底底。赵志敬是另一种人设崩法,之前,他是全真教第三代弟子中武功最高的,又是北斗大阵的主持人,北斗七星阵是王重阳之后全真教最重要的龙头项目,能担任重大科研项目的总设计师,自然不是泛泛之辈,面临强敌,或者江湖上有重要的活动,全真教都会派他领衔出席,可见领导班子对他的信任,他办事也是很得力的,在江湖上有一定的声望,如果评长江学者之类的称号,赵志敬是实至名归,他没有要营造自己君子的人设,只是还是崩了,一切源于自己那么努力,还不是全真教接班人,不如自己的尹志平反而倍受青睐,他开始成了卑鄙小人,为了这个位置,出卖师门,背叛国家,杀害师兄弟,什么都干。还有一种崩法是乔峰的崩法,乔峰没有要营造人设,他始终是那个英雄,心里想着大伙,不计较个人得失,然而他的人设还是崩了,冤枉的是他没有做过任何坏事,人设就崩了,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决定的出身,他的人设就彻底反转。
人设指的是人物的个人形象,可以理解为人物被外界所了解的形象。微信新版本点开就有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这来源于王阳明心学,你看一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存在,你不看的时候,这朵花在你的世界就是不存在的。人设其实就是别人看到的你,具体到公众人物,就是媒体报道出来的形象。
如果掰开来看,人其实就是直立行走的无毛动物而已,科技进步到这样,我们的心理结构,身上的动物本性,其实没有多大变化,我们身上的那些缺点,自私,懒惰,好色,动物身上也有,那些伟大人物身上也有,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能很好的隐藏自己的这些本性。
在这个时代,任何正面一点的人设崩塌的概率都很大,互联网把一切都放大了,任何事情一经过放大镜,就不是那么美好了,过去那些伟人生在今天,也不可能全身而退。林建华只是读错了一个字,就被讽刺为不学无术,被网友要求下台,梅贻琦这样的传奇人物可能说错十个字都没事,因为通信不发达,不会被人知道。读错一个字,说错一句话,和他的学识能力没有关系,学富五车的大师不是不会犯错。鲁迅身在今天,也会被批的体无完肤,文章没什么文采,有些句子读起来像病句,还有不少漏洞,这样的文学新人还没等冒头已经被掐死了。人设对于好人,正面人物是很不公平的,你做一辈子好事,一件坏事就能让前面的所有好事归零,你一辈子努力不犯太多错,一件事办砸了就把所有的贡献抹杀了,你踢了十几年好球,一场臭球就被骂成狗了。这些还是肯定会发生的事,百密一疏,人总有疏忽的时候,总有走背运的时候,总有状态不佳的时候。有了好人的人设,一辈子就不能做一件坏事,有了诚实的人设,就不能说一句谎话,有了大师的人设,专业上就不能犯一点错误,否则就是人设崩塌,人设标准太未免太严格了,这种崩塌来自于大众的无明,不要把人拔的太高,犯错的时候,也不用一夜之间就贬的太低。
靳东,韩雪,马思纯,胡歌营造有文化,有思想这样的人设没有错,从他们的言谈中也能看到肚子里是有墨水的,只是在今天这样的放大镜下,他们的人设被夸张了,靳东,韩雪,胡歌成了知识分子,他们的崩塌也有戏剧性,靳东仅仅是因为口误,而韩雪崩塌的莫名其妙的,而胡歌是因为为兄弟说了句话。他们的人设只是夸张而已,靳东能看出来是娱乐圈里比较有文化的,只是话说多了,难免漏洞就多,这个时代通信这么发达,很容易就被揪住不放,这种人设崩塌谈不上崩塌,他的学识还是有的,即便是大师级的人物,这么高频的发声,这么多人盯着,也难免会被抓住几个错误。胡歌还是那个暖男,只是为兄弟说话的时候用词不当,就被铺天盖地的批评,人设也崩了,似乎他比做错事的错误还大,这可能是有人煽风点火了,胡歌怎么做都是不对的,不说话也能人设崩塌,兄弟这么大的事,屁都不放一个,娱乐圈真是人心凉薄,指责兄弟也不对,崩的更厉害,新的插刀教教主就诞生了。做的事多了,自然会有疏漏,谁都不是神仙。更可怕的其实是因为这样没人敢凹人设了,反正也会崩,爱好也不敢说了,崩了会被发现不过如此。相比之下秀恩爱这种人设就是形式感了,很多明星夫妻是其实已经有矛盾,甚至不说话了,但还在各种活动中大秀恩爱,这其中牵扯到很多利益,平时努力干一年,没什么人关注也没流量,钱也少,只要公开秀一次恩爱,就上热搜了,流量来了,广告也来了。印象深刻的是张柏芝谢霆锋,前脚还在某颁奖典礼上大秀恩爱,眼泪都出来了,后脚就离婚,并且被爆出分居很久了,看的人膛目结舌。其实在娱乐圈的大环境里,大家都不把爱情,婚姻,忠贞太当回事,像徐帆就说过“就算有事,反正我们家小刚是男的,不会吃亏”。只是我们群众难以接受这样的瑕疵,我们和他们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他们只是表面上和我们一样,实际上我们信守的很多东西,他们根本不信,只是出于宣传策略,会营造一种我们吃瓜群众所喜欢的人设,粉丝有喜欢单纯可爱的,有喜欢知识分子型的,有喜欢大叔的,他们就表演出这样的人设,事实上可能出入很大,只是他们自己也无奈,没有这样的装饰,将自己的本来面目示人,公司不会接受,粉丝也不会接受。只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在狗仔无孔不入的今天,崩塌就很正常,只要你有一点漏洞,马上就被抓住,人设就崩塌,如果你能一辈子这样下去,那你就是这样的。这种人设或许还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向往,希望自己真是这样的人,比如马思纯的文青人设,她也确实在努力,只是被漏洞被黑子挑出来黑的体无完肤,只是她还年轻,还在成长,不被别人影响,继续做自己的事,这种人设就成了真的。
营造人设其实没有什么错,其根本在于你营造的是形式感,还是仪式感。这其中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有其本质,是否被过分夸大了。没有这种仪式感,我们和野人又有什么区别?比如说,在没有保暖防晒的功能性使用时,衣服就是不必要的,但现在没有人会不穿,这就是一种仪式感,对内容的一种升华,一种修饰。我们的本性也需要这种仪式感升华和修饰,每个人都不加遮掩的表示自己的动物本性,我们和其它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每个人每天一起床都在演戏,都在伪装,变成一个自己本来不是的人,这是给自己加上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会有偶尔的崩塌,但我们仍会给自己加上这种仪式感。它和形式感的区别在于形式感只为给别人看,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形式感只为给别人看到,仪式感是我们为自己做的,比如领导来视察了,很多地方会特意做一些表面工作,比如丰盛的饭菜,领导走了又恢复原样,这就是形式感。明星夫妻明明已经不说话了,在一些公开活动上还大秀恩爱,这就是形式感。本身感情很好,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庆祝,并公开晒出来,这就是仪式感。仪式感并不怕崩塌,仪式感即使崩塌了,只是在别人心里变了,我们本身不会变化,林建岳还是那个学者型政治家,靳东的文化素养不会降低。而形式感一旦崩塌,就是一地鸡毛,本身就没有实际内容支撑,崩塌后更是什么也不了。
之所以会崩,在于很多吃瓜群众的痴,过分美化那些公众人物,我们抬高他们时,他们享受了到了他们并不符合的美誉,道德似乎是没有瑕疵的,婚姻爱情都是美满的,因为痴,很多公众人物也看不到其中的危险,享受在其中,殊不知媒体与大众既喜欢造神,也喜欢毁神,今天抬的多高,明天就摔的多狠。
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读后感 第(2)篇笑傲江湖、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最后两部长篇小说,在最后两部小说里,金庸先生已经摸到了严肃文学的门槛,眼看就要跨过去了,金庸先生突然封笔,再没写下新的作品。
严肃文学有一条重要的金线,就是更多探讨人性,而不是简单把人划分为好人坏人,更多的都是复杂的普通人,而不是类型化的各种刻板角色。这和我们的文化有点冲突,我们是喜欢造神的,老百姓心里有一种明君贤相情结,他英明神武,文治武功,道德品行,必须都是完美无瑕的,他说的话都是对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道理的。而一旦这个人被拉下神探,他似乎又什么都不是了,品行低劣,卑鄙无耻,愚蠢糊涂,他的所有话都成了错的,所有行为都是荒谬的。是英雄就不能犯错,不能有道德瑕疵,甚至不能离婚。是隋炀帝,秦桧就不能有对的地方,不能做一件好事。现在的史学届研究早已抛弃这一套标准了,可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历史人物在大部分人心里,还是非黑即白,一个个刻板的印象。
有一句老话,文如其人,这话未必是对的,金庸先生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但其本人一生结过三次婚,每一任妻子都是二十多岁的妙龄女孩。小说中金庸先生喜欢赞美那些不拘泥于世俗礼节的大侠,比如黄药师,杨过,令狐冲,不喜欢那些陈腔滥调的废话,但在朋友眼中,金庸先生本人的礼节让人感到繁琐,演讲中致谢之类的废话占去很大一部分篇幅。培根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教导人们节俭,抵制诱惑,拥有高贵的灵魂,但是他其实生活非常奢侈,贪污腐败,这也没有影响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里仅举两个例子,这种现象很普遍,并不是个例。他们肯定也不是坏人,只是我们也没有必要抬的过高,他们更多时候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各种欲求,不必上神坛,发现他们不在神坛,也谈不上人设崩塌。
人到了一定年龄,似乎很难再结交知心朋友,并不是你遇到的人没有以前好,只是时间不一样了,我们十岁就认识,我认识的你是阳光向上,纯净可爱,你经历的事情我都知道,我能理解你现在所有的不好的一面,你工于心计,是因为被算计的太多,你斤斤计较,是被伤害过太多次。我们三四十岁才认识,我只看到你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工于心计,自私的一面,你怎么一路走来的,你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我不了解,也没时间去弄清楚,给你下一个简单的定语似乎更容易,但事实上人性从来不是这么简单。当你在十来岁认识李莫愁,一个清纯可爱,脾气有点倔的小女生,你知道她被陆展元背叛时的悲痛欲绝,你会理解她,别人把她当魔头的时候,你绝不会这么想。你遇到十几岁的林平之,也会喜欢和他交朋友,富家少爷,有点纨绔子弟的样子,有点小虚荣,但为人正直,阳光纯净,又有几分俏皮,当他被满门屠杀,到处被人算计的时候,你会同情他,直到最终走入邪路,你或许也会理解他,这个世界对他太不公平了。你遇到年轻时的岳不群,那时他是真正的君子,像郭靖,像陈近南一样,家国情怀,理想,信仰,可是生在这个不讲规则,不讲道义的时代,他一次次被打击,一次次被挫败,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他在你眼中不仅仅是一个伪君子的符号,而是理想主义的消亡,如果生逢其时,遇到对的人,难道他就不会是郭靖?无意替李莫愁,林平之,岳不群洗白,只是陈述,当他们在错误的路上走的太远,这个世界自然会跟他们算账,怎么错的已经不重要了,身为朋友或许只能一声叹息。
站到反面看一看,还是岳不群,一个过于正确,正确到无懈可击的一个人,他武功高强,又是名门正派的掌门人,礼节周到的让人挑不出毛病,品行端正,嘴里总是义正言辞,没有一点劣迹,没有不良嗜好,他不可能真的是这样,肯定也有自己的缺陷与弱点,有自己的欲望,之所以都隐藏起来,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他明白自己要什么,为此隐藏缺陷与弱点,欲望,都是值得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可以做到滴水不漏,最终岳不群的人设彻底崩塌。我们的文化里过于强调正确,却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差异,最终只是达到了表面正确的形式感。西方是明枪,开会时大吵大闹,甚至直接动手打起来都是常事,一旦形成决议,大家都去执行,我们是暗箭,开会时一片祥和,满脸带笑,谁也不说反对意见,鼓掌时好不热烈,到了会后各自施展自己的手段阻拦政策实施。之前有很多例子,欧美高管空降中国,最后灰溜溜的回去,说“你能看到的每个人都是笑脸,但不管做什么阻力都很大,还不知道对手在哪里。”我无力,也无意反对这些文化,听到过很多长辈,前辈们抱怨年轻人不懂礼节,不愿再遵守过去那一套东西,似乎是人心不古。松松绑,不一定是坏事,一代人和一代人成长环境不一样,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与差异,不用每个人都是千人一面,不代表人心就必然变坏了,礼节周到从来和人心不挂钩,表面的尊敬也不代表心里真实的想法。钱理群教授所指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处事圆滑,礼节周到,很懂投老师所好,让钱教授挑不出毛病,事实上,当他央求教授写推荐信,写完再也不见教授,已经露出了真面目,钱教授大呼上当,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为了一封推荐信,这些礼节,这些所谓的人情世故,都是假的,他对钱教授没有任何感情,如果可以,太他的礼节可以加到任何他用的上的人身上,当他达成目的,迅速翻脸不认人。
抛开那些极端的例子,人从来都是复杂的人,怎么评价其实只取决于你看到听到什么样的片段,我们对于他人的理解,只来自于一些片段和事件,我们看到的是好的,这个人在我们眼里就是好人,他所有不好的一面没被看到,在我们的世界里,这些不好就不存在。我们看到的是坏的,这个人就是坏的,他好的一面就不存在。但是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路上遇到一个路怒症,但有可能一些小的不顺让你们互相恶语相加,甚至撕打在一起,你们在对方眼里可能都是垃圾人,这口气可能一天都消不了。换到下一个场景,你抱着孩子在公交上,在商场门口,主动给你让座的,帮你打开门撑着帘子的,可能也会是他,你会觉得还是好人多,心里真暖。邻居可能满脸堆笑得跟你打招呼,却也会私下里叨叨你的闲话,恨人有笑人无,但你真需要帮助时,他也是真正愿意施以援手的人。
我们遇到的绝大部分人,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只是普普通通,复杂的人而已,生活本身是及其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论就能解释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好坏,非黑即白,这种定义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绝大部分人其实处于灰色地带,或者说一片混沌中,他可能会受感染做一件好事,也可能愤怒冲动之下犯错,如果那么好辨认的话,警察们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只要跟着那些被定义为坏人的人就好了,事实从来不是如此简单,绝大部分人犯案之前,其实和其它人没有任何区别,区别的只是我们看到的是不同时间,不同事情的他。
小说大明王朝1566里,太子问嘉靖皇帝,谁是贤臣,嘉靖说“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激发别人人性中的善,愤怒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不要去刺激一个已经在暴怒中的人。
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 读后感 第(3)篇又到了一年圣诞节,还是类似的剧本,一部分人在过圣诞,另一部分人在公开抵制,每到这时候,国家抵制洋节的假新闻就被拿出来,这种粗制滥造的假新闻还总有人信。随着这么说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即使过圣诞节,也不敢公开说出来,不然动不动就有人扣帽子。
上价值一旦上到爱国层面,谁还敢说什么?说一个人不爱国,崇洋媚外,甚至汉奸,这是最重的指控了。但这真的有关系吗?一提到洋节,很多人就拿八国联军说事,因为八国联军里面七个国家都是基督教的,他们太残忍,他们文化侵略,所以不能过,却不动动脑子想想里面的根本原因,这事的本质原因在哪里,是过洋节吗?是文化侵略吗?并不是,真正的病根在于政府的无能,闭关锁国,导致我们综合实力落后世界主流国家一大截,和什么文化侵略,过洋节屁关系也没有。比我们更封闭的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澳大利亚土著,非洲土著,他们不会有圣诞节,情人节,也不会有洋文化,他们的命运更悲惨,都面临着灭顶之灾。文化融合从来不会消灭一个国家,真正让一个文明灭门的,是封闭,不与外界往来,日本是一个例子,他们看到唐朝好学唐朝,看到美国好学美国,但日本的本土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进一步融合,生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焚书坑儒,文字狱,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酷封杀里没有消亡,在今天这样文化开明的时代更不会,真正可能让文化消亡的正在于一小部分(看清楚,是一小部分)精英阶层使用它的方式,他们自己不信,却要我们相信,他们嘴里说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传统文化从来只是他们的玩具,他们愿意相信时,就把它捧到天上,有利于他们的,他们就拿出来压制别人,却对那些不利于他们的选择性失明。对他们不利时,传统文化就成了恶魔,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是地位最低的,成了臭老九,他们打倒孔家店,什么传统文化,在他们眼里成了狗屎。清朝时,他们告诉我们这些外来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异端邪说,不要相信,不要学习,他们自己却在享受这些东西,八国联军杀入北京,真正受苦受难的不是那些达官贵人,慈禧光绪带着他们卷铺盖溜了,留下那些无法逃走的百姓在人间炼狱里受罪。他们一边告诉我们不要过洋节,不要崇洋媚外,一边自己悄悄移民,当裸官,注册离岸公司,把子女送出国,去海外买房产奢侈品,他们告诉我们要爱国敬业,他们自己侵吞国有资产,视国家法律如无物,贪污腐败,成了国家的蛀虫。某些精英阶层倡导不过洋节也就算了,毕竟他们是既得利益者,自己从来不信,什么信仰,主义,宗教,国家,在他们眼里都是狗屁,都是可以随意摆弄的玩偶。我们吃瓜群众自己还跟自己撕,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那些守卫国家的军人是值得尊敬的,我们老百姓也时刻不忘他们,只是更不应该忘了他们的是这些精英阶层,因为是这些人决定了军人们的待遇,决定了他们如何被对待,当他们提醒我们别忘了是谁真正让我们平安时,希望他们也这么对自己说,真正善待这些守家卫国的人。
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他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们当然不明白一次忘了柴米油盐的约会,一份不计成本的礼物,有什么值得幸福的?
百姓为什么要庆祝洋节,真的是因为信基督,或者庆祝这个节日本身?大部分不是的,只是在平淡,甚至含辛茹苦的生活里,增加一点小小的可以确定的幸福,加一点仪式感而已。这只与自己和亲密的人有关,无关什么国家,宗教,信仰。在这一天,他们可以放下平时那些糟心事,忘掉烦恼,请自己或他人吃一顿大餐,送自己或他人一份礼物,把自己与平时的生活隔离开,可以没来由的开心,可以告诉自己,今天以后,和过去不一样了。孩子喜欢这个节日,他们不懂基督教,不知道耶稣,他们只知道每年到十二月中旬,都会有一个让他们期待的日子,商场里摆满了漂亮的圣诞树,这一天会有一个老爷爷送他们礼物,这一天会有新玩具到来,会有一顿美食等着他们,爸爸妈妈也会在百忙之中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们。情侣喜欢过这个日子,这一天会是他们恋爱中一个难忘的共同记忆,他们会给彼此送上一份用心的礼物,会有一场浪漫的约会,会有一顿难忘的晚餐,下雪的时候,还会有幸福的雪中漫步,拥吻。朋友之间喜欢过这个节日,大家都是越来越忙,聚少离多,难得有个这样的日子给了大家一个每年一聚的理由,过洋节也从来不影响他们过春节,国庆,七夕这些本土节日,他们其实在乎的不是这是不是洋节,他们只是想让一年中的某几个日子,和其它日子不一样而已,尽管从科学的角度讲,任何一天,不管是春节还是圣诞节,除了物理上的细微差别,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冬天节日多其实只是因为农耕时冬歇期比较长而已。难道连这也不能被接受?这点小确幸也要被剥夺?
不要去介意外来文化,客观的审视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好的东西,还是更多苦难?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介入,我们现在不会有革命,不会有现代化,不会有现代科技,不会有各种便利的生活,先进的医疗,发达的通信手段。我们仍然会生活在满清,或者其它什么王朝,他们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皇帝姓氏不同,于我们而言,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大部分人终生生活在乡土社会里,女人还在裹小脚,享受各种不公平待遇。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换来这样生活的代价,假如没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大约会像印第安人,阿兹特克人一样,被屠杀殆尽,没有什么不平等条约,因为他们没有谈判资本。
过分强调不接受外来文化,强调自己的文化,甚至不顾民众疾苦,这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在他们看来,就是继续过水深火热的日子,也不能被外来文化污染了,生活本身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化的纯正,这是捡了芝麻丢西瓜,主次不分。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一味的排斥,道德绑架,而是自信我们的文化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惧怕任何外来文化,有糟粕的部分该过滤掉过滤掉,有好的外来的该融合融合,这才是保证文化生命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