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牛虻读后感(3)篇

牛虻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主人公亚瑟出生在意大利富商家,是富商后妻与神父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却不知道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父,把他当作良师慈父。当时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亚瑟决定参与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事业。蒙太尼里调走后,新神父卡迪诱骗亚瑟,使他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女友詹玛误以为亚瑟告密,打了他耳光。同时亚瑟得知自己竟然是私生子,陷入极度痛苦中,于是流亡南美洲。十三年后,他重回意大利,已经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文武双全的“牛虻”。一次行动中,他被捕入狱。蒙太尼里......
牛虻读后感 第(1)篇

开始觉得牛虻很固执偏激,但了解了他多年的痛苦经历后又看到他对那个男孩的呵护,便改变了对牛虻的看法,我们无法真切想象环境对人物的塑造起到多大的作用和影响。牛虻,从一个富家公子经历巨变成为坚强的战神,把对父亲的爱藏在心底,没有什么能摧残他革命的信心。

一个孩子经历了家人的歧视,师友的欺骗,朋友的误解,恋人对自己的失望,无处可去,只能独自“死亡”,来到你一无所知的陌生的南美洲,做很多脏活,染上疾病,演小丑被人玩乐讥笑。然后易容脱胎换骨,练就了锋利的笔头,成为了革命者的领导,见到昔日女友却不能认,见到生身父亲却只能以陌生面目相视。

最感人的一段是牛虻对蒙太尼里说出自己的身份和十三年来所过非人的生活。监狱中进行着信仰与亲情的较量,蒙太尼里为了宗教,亚瑟为了革命,两人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对二人的语言、神态描写,仿若眼前之景,蒙太尼里的内心矛盾,亚瑟的内心在煎熬,是父子之爱还是宗教与革命之斗争,蒙太尼里选择当一个好主教,却永久地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尽父爱的机会。

令人动容的还有牛虻赴死时,那些士兵们不忍心射杀一个手无寸铁身有疾病的人,不忍心射杀一个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人,牛虻经过多次枪弹射击后,终于无法站起来,无奈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连上校等人也感到不忍。牛虻死后,蒙太尼里对人们发起怒吼,为了上帝为了世人牺牲了儿子,却换来这样一群靡乐之众,顿觉不值,故精神失常继而死去。

牛虻未能亲口向詹玛说破身份是为遗憾,而父亲宁愿牺牲自己也要追随上帝是为赤裸裸的被抛弃。有种岳飞狱中言天日昭昭之感,我内心的苦楚怕是只有天知了。。这本书算是给勉励自己吧。。去看牛虻电影~

日常情节回顾:出生富贵的亚瑟与兄嫂生活,兄嫂因早知亚瑟身世待其不友好,亚瑟与神父蒙太尼里亦师亦友。亚瑟决意以意大利独立斗争为信仰,蒙太尼里反对亚瑟此举。亚瑟在一次秘密集会上爱上少时伙伴詹玛。蒙太尼里调任主教,密探卡迪接替其位置。卡迪诱骗亚瑟在忏悔中透露秘密行动和同志名字,多人被捕。众人包括詹玛以为是亚瑟告密,詹玛怒打亚瑟耳光。亚瑟痛恨自己幼稚无知轻信卡迪,又得知蒙太尼里是自己亲父。蒙太尼里的欺骗,卡迪的出卖,朋友的误解等另其极度痛苦。

亚瑟伪造自杀现场[跳水身亡],逃至南美洲,经历了十三年的非人生活后亚瑟回到意大利,成为牛虻,化名乔尔达尼·里瓦莱兹,带着交际花女友绮达·莱尼[深爱亚瑟,但亚瑟利用其拥有生活刺激感]。亚瑟因笔头尖锐供革命党需要与詹玛相遇,詹玛已成为波拉[秘密集会中一同志,亚瑟曾因其吃醋,被捕后释放,死有余年]。詹玛与亚瑟经常相处讨论革命文章,暗恋詹玛的马丁尼吃醋,亚瑟送詹玛回家,遇到小男孩,亚瑟同情心大发[因想到自己在兄嫂家的痛苦]。亚瑟生病,詹玛、医生、马丁尼等来照料,詹玛觉得亚瑟某些动作很熟悉,已有怀疑。詹玛想起亚瑟,内心满是愧疚。

亚瑟决意偷运军火,接班要与詹玛告别说起悲惨经历,二人虽都有所感觉但没说破身份和关系。亚瑟被敌人发现又因蒙太尼里心软下失去逃生机会被捕,蒙太尼里拒绝上校用军事法庭和暴力手段驯服牛虻,牛虻试图越狱因病未果,蒙太尼里多次探望终于得知牛虻真实身份,并愿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之事换其归降,牛虻悲痛诉说多年痛苦经历,要蒙太尼里在上帝与儿子之间做选择。最终蒙太尼里放弃牛虻,牛虻死后,痛苦至精神失常。牛虻赴死,士兵们感动不已,詹玛得知牛虻是亚瑟。

牛虻读后感 第(2)篇

信仰和亲情哪个更重要?

“我对你爱的如此深沉,你却对信仰执迷不悟,为了它,宁愿舍弃自己的孩子”。我想这可能是牛虻死时,想对神父蒙太尼说的话吧!

很难想象:一个经历过战乱,流离,扮过小丑,惨遭过毒打,可怜无助,寻求帮助,却无人支援的人,是靠什么活下来的。

支撑他的或许是爱、恨、信仰吧~

在外人看来牛虻是自私,目中无人,傲慢无礼的。但他何尝不是无私,风度翩翩,舍己为人的。

詹玛是牛虻的初恋女友和唯一的爱人。在他还是亚瑟时,就对他心生爱慕,可惜后来由于卡迪的诱骗,透漏战友和行动,使得战友被捕,詹玛误会。后得知生父是蒙太尼,痛苦自杀,流浪南美。

再次回到意大利时,已是牛虻的身份,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过程中被捕。或许只是在人群中只看了你一眼,原本有机会可以逃脱的,反而却被捕。

牛虻让蒙太尼在上帝和儿子之间做选择,可是蒙太尼不肯让步自己的信仰,签字判牛虻死刑。在处决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不肯让自己成为处死牛虻的人,在狱中牛虻的表现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极受崇敬的人。虽然身受数枪,他依旧没有死去,直到蒙太尼到场,他用自己的方式对上帝做最后的反抗,就是为了让蒙太尼看到。

他死后,詹玛收到了他的来信,信中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让詹玛悲痛欲绝。就像她的内心独白:我还没来得及得到你,就再一次失去你。这种痛,是万分折磨的,心力交瘁的。

牛虻去世后,蒙太尼也精神失常了,最后死于非命。

牛虻读后感 第(3)篇

“你更爱哪一个:我还是那东西?”

亚瑟这一问,显然是无法解的结,因为这有关信仰与爱。可我有时在问,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

在提倡“仁”与“孝”的封建时代,有一个问题被屡屡提及而无法回答:假设有一伙强盗抓了一家三口人,以父母的性命威胁女子交出自己的忠贞,她的父母也要求她这么做,她该不该?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个稍显愚蠢的话题。可是在封建时代,道学先生们可是为此大书特书过的。

好像扯远了哈,那就索性放开束缚,让我说个痛快吧。

我们的时代有个著名的电车难题:五个无辜的人被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那条轨道上只绑了一个无辜的人。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杆?

这是个难解的问题,你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却无法说服其他人,说自己的选择正确。

果真无解吗?还是其实就像上面那个例子一样,其实只是我们的伦理体系自身固有的漏洞呢?

不早了,碎觉碎觉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