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作者:熊培云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获得者熊培云继《重新发现社会》之后最新力作。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章,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所谓的自由,是被别人“讨厌”?还是被人所向往、所追求?》

        写在前:

        这个话题,是我刚从吴晓波公众号这一标题文章中走出来的话题。

        说实话,我常常走进吴晓波的字里行间,因为他的话题,比其他作家都有新意,更多的是结合时代与现实社会话题去谈论,值得一读!

正文:

        想要从中自由,就需要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也许,正是作者是日本人,日本中国,都是亚洲人,所以,也就被我们容易接受这样的说法了。

        是,你有被讨厌的勇气吗?似乎这是一个发人省思的问题。

        为什么会说“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自由”与“别人的讨厌”又有什么联系?

         也许,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使了“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

        比如,崔永元他的内心就是追求“自由”,这才主动辞去了央视主持人那个体制内的工作。但是,他这个所谓的“自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央视一个主持人,每天都不能如愿的去做关心新闻中的人的亊,这对热爱新闻媒体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她们工作中的一大悲哀,更是她们职业一大悲哀!做人一大悲哀!每个职业都有它做人的一面。

        一个媒体,不能去关心新闻中的人,你这个媒体人还算人吗?媒体都一条声,一个“姓”,那还叫媒体吗?

【做新闻工作最关心的是什么亊?当然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了】,这句话也正是紫静在她的《看见》序言中的开场白。

         我也是追求向往“自由”的一个人。我不仅仅不喜欢为别人打工,更不喜欢为这个“体制”打工!我如果不是喜欢追求“所谓的自由”,在政治上,前途也早是别人所羨慕的一个人了。只是,我真的很讨厌政治这个东西!政治这个东西,在我的思想意识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流氓!再者,“自由”与“画地为牢”两者,固然是“自由万岁了”!

谈“自由”,江苏人的“通病”,即便在外打工者,他们更多是在“投石问路”、“摸着石头过河”。俗话说,卖财不卖路。但是,在外打工的江苏人,通常还就喜欢挖老板的供与销的渠道。

       在“计划经济”年代转变为“市场经济”年代的这一过程中,为什么,邓小平要采取国营单位改制?

        因为,亊实上,很多国营单位的财路,都被原来跑供销的职工给断了。当年的他们为单位跑供销,都是拿着公款去送礼,结果,供与销这条路都掌控在跑供销的人手上。因而,这些原本为单位跑供销的,都私下搞起经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比如,石油。原来的国营物资局跑石油的供销员工,由于长期为单位跑,整个市场熟门熟路,都几乎被他们给垄断,于是,当“市场经济”出台,他们便是以第一时间第一个站出来参予改制的那个人,只有他们敢于买下这个亏损的国营烂摊子。

       江苏人出去打工,干着干着,通倒是他们在“炒”老板的鱼油。江苏人就是喜欢做独资老板,还不太喜欢做股份制。但是,江苏市场又恰恰国营企业最多的一个省吧。不像浙江,市场以个体,民营企业为主。

        然而,我所说的这个“自由”的追求,更多的是思维,思想,言论不受这个“画地为牢”的体制所束缚。这就如同崔永元谈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问题,很多孩子,高智商进去,出来的往往又是一个呆若木鸡的孩子。这就是一个思想上的禁锢。

        在吴晓波文字中的开头,引用了《被讨厌的勇气》作者的一段话:如果弗洛伊德教导我们定位潜伏记忆深处的伤害,将之筑成终身居住的小屋,反刍创伤带来的宿命挣扎,那么阿德勒便是将我们逐出伤痛之屋,逼我们勇于面对当下每一决定的严师。——《被讨厌的勇气》

        以至于透出《被讨厌的勇气》原本这本书的日本作家,是以弗洛伊德的“教导”为引题抛出“这个“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一思维方式。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有学者说:弗洛伊德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很少有人能够一生守护自己的妻子而完全不去想别的女人,弗洛伊德就是这样一个人。

        而我认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男人,如果像弗洛伊德一样选对了对象确实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但是这种男人能不能代表正常的一个男性呢?理应被质疑。首先,我的结论,弗洛伊德本身应该说神经就不是属于一个正常男人。其实,他的内心更多的是讨厌女人。

        而一个“讨厌女人”的男人,用这样的“心理”去做“精神病医生”,去分析“精神病人”,我看,很值得探讨!

      “自由”本是一个美好的向往。很多人,不仅仅西方人,今天的“中国梦”,也一再提倡,“民主,平等、自由……”。而一个人的“自由”,又怎么成了被人讨厌的东西呢?确实令我不能理解!

       如果说“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我看应该说为“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在“嫉妒”。“嫉妒”亊实上更多的就是一个“羨慕”。“自由”,本是一直被人所羨慕的话题。

       其实,我们中国人,向往“自由”,羨慕“自由”,追求“自由”的欲望,比西方人更渴望!因为,我们中国人毕竟在毛泽东那个终身制下的年代,饱受了“一言堂”的煎熬,邓小平刚刚给中国人从“三座大山”下拯救出来,今天,又开始搞复辟了。

       瞧,崔永元的微博都被新浪网封杀。这“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说法似乎成立了。但是,恰恰是一个非常令人很可怕的“讨厌”。

        我看,即便“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是一个很哲理性的话题!但是,这样的“讨厌”理应遭到抵制!

        现实生活中,还是今天的互联网中,被别人“讨厌”的所谓的“自由”,恰恰正体现的是“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看完此书,作者的一些思想火花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些观点心有戚戚焉。现摘录如下:nn1、有些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还要用心灵看。n2、在中国的确盛行一种“个人帝国主义”。这不是健康的个人主义,而是只顾自己的“一个人主义”。许多人做事不守规矩,只图自己方便,不顾他人感受,说到底仍是权利的边界非常不清晰。n3、强食弱肉的不是强者,而是杀戮者。只有帮助弱者才是真的强者。n4、做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也是最有效的。n5、给年轻人的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将来都有用。n6、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确定裨益终生的兴趣。如果你找到了真正属于你的兴趣,愿意终生为此努力,即使没有读完大学,你的人生也一定是丰满而有希望的。n7、李慎之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二十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流血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改良的世纪,流汗的世纪。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n8、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n9、中国现在的很多苦难,就在于未能在制度上确立清晰可靠的权界,建立一种好的关系,结果便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不自由,都是弱势群体,都有挫败感。n10、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n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你不要因为你此前堆积的那根稻草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就说它分量过轻,或者没有重量。n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这种“无力感”也是无比真实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力感”,才更需要执着。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活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n11、“其实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nn12、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n13、人们通常会为两件事忙碌,一为性欲,二为物欲。性欲不用学,物欲却是不断模仿出来的。两者的相同点是,凡事走到了极端,都难免成为毒药,或精尽而亡,或物极必反。n14、“半盘西化”的中国,正在感染“美国病”,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n关乎心灵的东西,往往是向善的;导致人走向罪恶的,往往是人的理性抉择,是计算。n转型期的中国人,同样面临心灵与头脑的冲突。当“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大行其道时,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远离了心灵生活,压制了内心的声音。n15、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同样包括行动自由与审美自由。n只有自由,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才能获得人的高贵,才能恢复人的尊严,并且最大可能使社会趋于平等。进一步说,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而平等则是个人或社会不断实现的过程,其目的仍是捍卫自由。n自由具有先验性,是基本人权,而平等反而是后天商量出来的权利,即公民权。没有对自由的强调,平等可能沦为一种暴力。n16、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每个人起点可能不一样,但是只要人是自由的,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获取更多的权利而走向平等。从另一方面说,自由先于平等,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其创造力的基础所在,正是不断的创造使人类在平等与不平等之间完成文明之上升。n17、知识分子安身立命者不外乎三样东西,且缺一不可:一是知识,知识分子以思考为业,不仅捍卫常识,对社会、对世界更要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二是独立,他不应附属于任何战略。这种独立并非一种姿态,其价值正在于保护上述思考不被扭曲。三是对推进美好人生、社会进步与人类福祉的参与。n18、“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nn人们对自由的追逐,不仅解放了被囚禁者,也解放了绑架者。对自由的追逐因此不是一场胜负归零、你死我活的游戏,而是寻求共同解放的伟大征程。n19、“生命是一次没有人能够活着逃出去的冒险”。n“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nn幸福不过是一个人完善自我、保持心性自由与精神独立时的额外所得。n20、古往今来,诗人们时常慨叹似水流年、时光飞逝,然而,真相却是时光并不流逝,真正流逝的是我们。n对于这个充满功利的社会来说,不是我们赚钱,而是钱赚我们。它赚走了穷人的一生,同样赚走富人的一生。n21、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一直没怎么写短评n因为现在感觉,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自己的文字也越显得无知n但是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必要写一点感想的n抛开别的不说,这本书应该算是我对于“自由”与“民主”的启蒙之书,这本书让在处在当前大环境下的我,开始对自由、民主有了一些模糊、浅显的概念,同时引发了许多关于自由的思考n本书中有些文章写于10年以前,现在回过头来看,10年前的社会发生的一些事情未免让十年后的我们感到一些荒唐,且作者当时留法归来,对比当时中法两国社会民主的差距,难免会有很大的落差感,所以本书的很多文字都充满着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愤慨,这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n可能很多人对于本书作者有一些偏见,而全面否定本书的价值,但我认为,评价一个人应该从多个层次来看,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对作者不要要求太高,有的人可能在生活作风上令人厌烦,但不代表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就一定也是有问题的,作品和作者要分开来看,所以看书时还是尽量摈弃关于作者对偏见比较好n在看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除非从政,否者根本无法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但是看到作者只是作为一名记者却一直这么努力向中国社会普及民主自由的观念,感到深受鼓舞,更坚定了我以后想要去海外求学,学习一下一些先进的“民主自由”的观念,尽自己微薄之力,使中国变得更加美好n本书作为一本启蒙读物,观点通俗易懂,虽然书中有些内容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