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3)篇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第(1)篇

1.书信是一种载体,凝结着成本——时间或精力成本,是我们花费比现在的电子科技更多时间和精力所创造的“作品”,这可能是其让人觉得美好的本质原因。而电子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成本降低。

若真要比较书信与电子科技诸如扣扣微信等的效果,需按相同的成本所达到的效果来比较,而非以数量上。

我不认为现在我们有多种选择会比只有一种选择更糟糕。现在只是让以前无所事事无奈去看书的人找到较读书自己更喜欢的事情做而已。丰繁的选择就像一个个筛子,筛留下的是真的喜欢看书的人。

现代人浮躁,当然有社交工具的原因,但归咎于社交工具就好比银行钱多,会招人去抢劫,所以银行不该放那么多钱一样。

人总是本能追逐从身边跑过的事物。只要不至一无是处,回忆起时,都只有好的一面,而那些致命的缺点一概忽略不计了。对于写信这回事,大多数人只是缅怀,并不当真。若是真爱,依然可以坚持,又何来回忆之说?

2.要形成良好的商家与客户关系,前提是双方都得是好的。卖家卖的是情怀,买家具有一定的涵养。什么样的情怀匹配什么样的顾客。汉芙作为消费者是聪明的,她打破一般由商家主动消费者被动的常规,主动出击,赢得商家的心,达成双赢局面。

3.汉芙准备去伦敦准备了二十年而不得,我总觉得经济不是主要原因,我更愿相信是因为要准备的心情太多,这段友谊究竟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才是最合理,她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正面地看他们。或许弗兰克也能懂,在信里也不多言此事,或许维持这样的恰到好处的距离反而更好。

4.只是短短书信来来往往之间,二十年便已过去,物是人非。现实之中不会比这时光慢多少,念及时光荏苒,慨叹唏嘘,细思极恐!

5.善意会延续。与人为善,一定不会全部虚掷。击中正确的人,便开始了一段故事,只愿“善”始,终得善终。

总之,认真对待生活准是没错的。

(感谢微信书友半暖时光的赠书,嘤其鸣矣, 得汝友声,甚好!)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第(2)篇

贝克街221B是我关于伦敦知道的为数不多并且心生向往的第一个地方,查令十字街84号便是第二处了吧。一个真实的故事,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将之称为小说总觉得不太妥当,没有特别的故事背景的交代,只是单纯的往来书信,起源于纽约独居作家海莲对英国旧书的狂热的喜爱 一封书信一段充满温情的超脱爱情的友谊。读时总觉得心情平静,想来自己早已失去了这种对书的迷恋,快节奏的生活,便捷的通讯推着人往前走,于是便只剩下了日复一日的空虚的焦虑与忙碌。

我着实羡慕这种对书的沉迷,书评里提到 书中的世界远比我们的世界广阔得多,现世的烦忧早在书中得到总结,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

读的过程中突然想起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提到过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和弗兰克在漫长的书信往来中没有丝毫越矩,但多少都会有相知相惜的爱慕吧,纯粹的爱慕。若我是弗兰克的妻子怕也是会嫉妒的。两个人终究没能见上一面,让人唏嘘,但若是见到了,又会怎样呢?这样想想,也释然了。因着距离,没有日常的琐碎,反而使二人的情感更加纯粹。

说起书信,真的有点想有一个笔友,可以有时间等待和期盼,可以字斟句酌,去猜测收到信的神情。

从前生活很慢,车马慢。

查令十字街84号 读后感 第(3)篇

特想去十字街看看,特想去这个“圣地”看看,但有书友说到:那个让无数读者向往的“圣地”如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充满现代气息的麦当劳餐厅。

从七十年代开始,査令十字街上的旧书店不断减少,换来的是餐厅、酒吧。

很可惜...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