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骆驼祥子》,想起了一句话:或许经过生活的洗礼,我们最终都会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那个模样。
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刚开始要强、体面、上进,心中只有一个追求: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一辆黄包车。可是造物弄人,祥子经历了太多: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第一次:自己被官兵抓去,用三年血汗换来的心爱的车也没了,命也差点丢了。好在拉回三头骆驼,将骆驼卖后又重新攒钱。
第二次:在曹家干包月时,攒下的要买车的钱全被警察骗走。
第三次:老婆虎妞难产,一夜之间失去了两个家人。被迫之下,卖掉车安葬虎妞。
第四次:想要与之长相厮守的爱人-小福子,最终在“白房子”的森林里选择自杀。
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
经历了这些,特别是小福子的死,彻底击垮了祥子,以前的祥子,再也不存在了。内心的光都消失了,被不公的生活逐渐丢掉了所有理想、好强还有拼劲。因为努力又有何用?倒不如从众,任生活主宰自己。借、骗 、到最后的出卖阮明,其实都是为了钱,他行尸走肉般的过着最后的生活。
- 看到这里,不禁为祥子感到难过,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最近很喜欢周迅的一首歌《样子》,“有些人,奔跑的太快,有些人,却慢了半拍,愿能活那个名之为自己的家伙”,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同时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城市平民生活获得成功的,唯有老舍一人。平民出身做过老师做过校长留洋任教回国创作,从1925年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起,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二马》《四世同堂》《离婚》《断魂枪》《月牙儿》《茶馆》《龙须沟》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洋车,又叫黄包车,这种车已经绝迹于当代城市,但是老舍笔下的洋车夫-——祥子,却注定了要永久地活着。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概16年前了,当时就是觉得它挺好,好在哪?就是觉得祥子可怜,还有那段写烈日暴雨的文字好的没话说。流年如水,生活回馈给你的是成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郁达夫、鲁迅等人都不同侧面的写过人力车夫,但他们都是以一个知识分子居高临下的观察和道德评价,对这个职业或者扩大到对旧社会下层劳动者给予的同情和赞美,只有老舍切入到了一个车夫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内心。祥子和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祥子的全部奋斗和希望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一滴汗,两滴汗,风雨里的咬牙,饭里茶里的自苦,一切挣扎和斗争就是有尊严的挣得一辆车。对车拟人化的描写,人和车的感情每一个字都那么妥帖自然,写得诗意盎然。正是因为如此珍爱,它的丢失(军阀混战被当兵的抢走了)是祥子悲剧的起点。与虎妞畸形的婚姻为代价又拥有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长,虎妞死在了剥削阶级的享乐好逸恶劳上,喜欢的小福子也穷死了,车又没了,祥子所有的美好理想一下下的都破灭了,他被打败了,击倒了,无力反抗命运,他只能愤愤的喊着:凭什么?我招惹谁了?!丢了买,买了卖,车就像个鬼影子,抓不牢。祥子也开始像个鬼影子放弃自己的理想与骄傲,吃喝嫖赌,厌恶劳作厌恶车厌恶生活出卖他人,一步步堕落沉沦,变成了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又瘦又脏的城市垃圾。祥子最初出场时是那样的天真体面,我认为一个好男人就是一棵树,老舍也是这样形容的: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就是这样先扬后抑的写人,让你真真切切感到祥子的悲剧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下层劳动者生活压迫的力量。龙须沟和四世同堂中,也有这样三笔两笔画出个人来的技法,所以说老舍当之无愧为语言大师。全文用第三人称,既好像是作者在旁白又随时是人物内心的独白,你不由自主跟着他自言自语勾勒画面进入他的世界。我想祥子也有他的可鄙性,身上的市井气息,屈从于虎妞和包房太太的诱惑,身上有三十块钱了也没有及时去救小福子,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粗糙自私的,或许这也是人性使然。[微笑]
骆驼祥子读后感 第(3)篇读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仿佛走进了祥子的内心世界——那个摧残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地狱时代。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经过“三起三落”,由最初的为买车而奋斗,到后来的堕落成性。认识不断在追求着的,追求成功,追求幸福,追求……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人们一不小心,就会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来的自己,失去了自己最初的理想。人生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明天会是什么样?没人知道。而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加油吧!自食其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