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学期
8.《哈姆雷特》
在精读之前的几处疑惑:
1.奥菲莉亚对哈姆雷特的感情。许多读者认为奥菲莉亚是接受不了父亲的死亡和未婚夫的背叛而疯狂,可是我在叙述中追寻不到奥菲莉亚的心理变化轨迹,我也感受不到她对哈姆雷特热烈的爱,反而是对父亲的顺从和听话让我印象深刻
2.哈姆雷特的性格。哈姆雷特这么聪慧的一个人为什么偏偏在和雷欧提斯对峙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是国王的阴谋。他从海盗手里逃回来是为了什么,可是为什么什么都没做?母亲和雷欧提斯的死亡只是杀死国王的借口,还是说哈姆雷特其实根本不想杀掉国王,但是母亲的死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逼着他不得不举起杀死国王的剑?
3.王后的转变。王后嫁给新国王是为了保住自己王后位置的依附还是仅仅被欲望压倒了理智?在哈姆雷特一席话后,王后不仅没有感到恐慌,反而站在了儿子这边替他打掩护,或许说从这一角度来看,王后也是具有母性的?
摘:
- 罪恶的行为总有一天会发现,虽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们遮掩。
- 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
- 一块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可是这样的官员要到最后才会显出他们对于君王的最大用处来;像猴子吃硬壳果一般,他们的君王先把他们含在嘴里舐弄了好久,然后再一口咽了下去。当他需要被你们所吸收去的东西的时候,他只要把你们一挤,于是,海绵,你又是一块干巴巴的东西了。
- 这完全是因为国家富足升平了,晏安的积毒蕴蓄于内,虽然已经到了溃烂的程度,外表上却还一点看不出致死的原因来。
- 他们妄加猜测,把她的话断章取义,用自己的思想附会上去。
- 当我们的眼泪干了以后,我们的妇人之仁也会随着消灭的。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最经典的一部,结合老师所讲内容,看完后是震撼、激动。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更加敬佩莎士比亚。这是老师所讲内容,分享一下:
一、母题:复仇与追寻
复仇母题:《狮子王》《夜宴》
追寻母题:解开谜团,寻求真相
二、莎剧中的鬼神
鬼魂:解释力、叙事推动力
希伯来文化:信仰与迷误、上帝魔鬼
三、莎士比亚的“遐思”(“自言自语”的哈姆雷特)遐思:看似对话,实则独白
夹在对话中的独白;人物在出神:沉迷自我而忽视对话者;意识流:喃喃自语-真实的人物
四、哈姆雷特装疯——整顿乾坤
疯癫:与日常相反的评价体系
理性——非理性
15世纪疯癫成为中心意象
理性的权威:隔离——封闭——异化
五、哈姆雷特在犹豫
为什么犹豫?(①社会的压迫说②性格缺失说③“俄狄浦斯情节”)太表面
自我意识从事件中浮出来、跳出来——反观自身(反思自己)——从复仇的追问变成生存的追问
道德的困境>道德的判断
六、剧中剧
形式的套嵌——谁是剧中人?
七、王子的犹豫/延宕 哈姆雷特的比武
比剑:时代风潮 佩剑:身份标志
小结:
社会与传统层面:
鬼魂传奇:伊丽莎白时代的民间信仰情况与写作传统
比剑与剑客:社会风尚对于莎剧创作的影响
艺术风格层面:
好色的莎士比亚:粗俗与大众化、英语的杂糅时代
喃喃自语的人物:对白中的独白、真实性
思想层面:
荒芜花园:人文主义思考的神话
疯癫王子:疯癫对抗理性、人文主义者的反思
拖延症:道德困境对道德判断的胜利
哈姆雷特 读后感 第(3)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剧 诗歌 丹麦 罗马 英国。哈姆雷特身世的不幸,造成了他的偏执,他反问自己,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雷特这样孝思不匮,原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可是,哈姆雷特的父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那失去的父亲自己也失去过父亲;那后死的儿子为了尽他的孝道,必须有一个时期服丧守制,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