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3)篇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平静地流淌着愚昧和艰苦,也平静地流淌着恬静的自得其乐,在这里生活着的是《呼兰河传》的人们。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萧红中学,这是我的初中啊,萧红的书怎么能没看过呢!我的初中,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虽然那时候每天按部就班的上学,但萧红是谁?很厉害吗?为什么学校叫做“萧红中学”?我那时也只是仅仅知道她是一个作家。n呼兰是江北以北的一个农村,现在的说法高端了一些,区域上并入了哈尔滨,算是呼兰区,但距离上还有个三、四十公里,所以在哈尔滨人的眼里,呼兰依然是呼兰,和哈尔滨没什么关系。n这本书更准确的说,是萧红关于家乡的回忆录,民国初期,她的语言上不像是东北人,说话挺矫情。先是介绍街道环境,就像是打了个黑车,在有限的街道来回转悠,挺墨迹。然后是民风民俗,跳大神,河灯,野台子戏,这还能显得亲民点,这些占据了书的三分之一。第八章开始写家人,回忆的主要家庭成员只写了祖母祖父,萧红家算是地主,生活富裕。也写了比较有代表性的邻居,最生猛的要算是团圆媳妇了,封建气息深厚,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活活被老婆婆摧残致死,一言不合就上刑啊,惨不忍睹,还有一大帮人看热闹,这比“檀香刑”都厉害,一个可悲的不知反抗的愚昧年代。n萧红早逝年仅三十一岁,鲁迅曾经力挺她,给予了很多的帮助,那是一个需要作家的年代,需要用文字的力量去带动更多的人,那个年代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写作上的人,毕竟少之又少。萧红家境富足,无需为生计奔波,还曾东渡日本,这都是强有力的写作保障。虽然后世依然对于萧红给予褒奖,但毕竟萧红还是太过年轻,也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才塑造出民国才女的形象,仅此而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呼兰河,没有新闻。

 和鲁迅的文风很近,就像《狂人日记》,不太需要写“我”怎么想的,写我看到了什么就够了。

 胡家团圆媳妇没有做错过什么,冯歪嘴子和他媳妇也没做错过什么,可是人们就是不放过他们,看不得他们好,造谣、传谣,就差直接拿刀砍他们的脑袋了。

 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也多多少少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类人的影子。“我”是个旁观者,很多事情不理解,所以只能看,只能去记录,“爷爷”类似于大家长,有地位和能力,也有足够的智慧,能看得到问题在哪,却不发声、不抗争,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帮助,绝不是一个漠视痛苦的人,也算不得正义的化身。有二伯和厨子,就是生活中那些小人物,有亮点,也有数不清的缺点,有的能要人命,有的无伤大雅。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不就是那些被落后的社会、被落后的文化、落后的制度折磨的人吗,他们可以是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也可以是文革中不该遭受磨难的人,也可以是孙志刚、呼格、聂树斌,还可以是很多经历了很多我们却连名字都喊不出的人。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因着上一本汪老头的书里有提到萧军让我联想起差不多时代里的萧红,我记得当初看《黄金时代》的时候电影里就是围绕着她离家出走后的悲惨故事,她的童年时段在电影最后有一段独白,独白的文字很有画面感,而这本书果不然在前几章节对于东北的寒冬,路上常年不变的“坑”,火烧云,以及祖父和小萧红的后花园的描写,无论是细节还是纵横相连的空间感,在我的脑中都是画面的呈现。

然而整本书读完后,感觉是很沉重的,书的前半段是一个客观角度来述说着这个城镇,不乏一些讥讽的文笔,但也不算痛痒,甚至觉得她的文笔很可爱,然而后半部分从和祖父的后花园开始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纵观全貌,祖父对幼年的萧红无微不至的爱有让我感动到哭,但也有胡家对待团圆媳妇的不人道,以及街坊邻居这些看客的麻木不仁甚至于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的变态心理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推波助澜,催化了团圆媳妇的无望悲剧,看到这里真他妈气愤到想骂人。

时代下的产物,时代下的命运,倘若了解那里的文明与否,且看那里的重男轻女的程度如何?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