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后感(3)篇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梁实秋
“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真正的生活者,源于对食物的无比热爱。美食给人身体上的愉悦,爱给人心灵上的满足,当美食遇到爱,便幻化出了人世间极致的美好。《人间有味是清欢》精选了梁实秋最经典的谈吃名篇,是梁实秋代表散文“雅舍”系列的精选集。这些记忆的味道,唤醒的不只是对食物的眷恋,更承载了对人和过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带来的是一种情怀,一段回忆,一片乡愁,一种人生。梁实秋散文作品让人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余味无穷。”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后感 第(1)篇

语言平实质朴,娓娓道来,让人想要随着笔者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跟着他走过的路吃遍美食。字里行间充满北平韵味和年代感,让人不由得对北平的店子心向往之。


想起北京的格局大改,已不复古城模样,而中国又是鲜少百年老店的国家,更不知道此店还是否当初那家。


梁实秋说道早餐喝粥不习惯,“平素早点总是烧饼、油条、馒头、包子,非干物生噎不饱。”生于南方长于南方的我恰恰相反,早餐是决不能单吃干物的,若是是油条馒头包子,豆浆或者牛奶则必不可少的,粥当然是最完美的早餐。细火慢熬出来的粥,喝着更是美味,满满的幸福感。由此可见南北饮食差异。


讲到四喜丸子,作者在结尾言“化成客死异乡,墓木早拱矣,思之怃然!”大约朋友之交淡如水,就是在某一时某一刻或者看见某一物时忆及友人,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既然是美食文就应该单纯看吃的,但是无需刻意里面也能感受到很多特别的东西。


例如所提菜式天南地北,国外或者海岛台湾,作者也算是走遍大江南北了,友人亦遍天下。并且对先君的回忆遍及全书,可见父亲对梁实秋的影响,以及他对父母亲的怀念。大约是这些味道带着非常多的回忆。


正如《舌尖》中一段备受好评的台本写的:“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何处人吃何处菜,就像我们经常说到的“家的味道”,人的饮食倾向里写着我们的故乡和我们的过去。


也可见梁实秋豁达的性情,大概对于吃货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是吃一顿饭过不去的,大不了再多吃一顿。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后感 第(2)篇

以言美食,则鸡鸭鱼肉自是正味,青菜豆腐亦有其香,何必龙肝凤髓方得快意?

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时候,吃什么都是好吃的,物质虽然匮乏,但是食物的种类也不见少,想吃的也多,干劲也足。

脱离温饱线之后,过上也曾经期盼的生活,吃到了曾经日思夜想的食物,才发现也不过如此。想要的生活、想要的食物继续在梦里引诱着你,只不过,美食也就只能存在记忆里、书本上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读后感 第(3)篇

讲真,原来是没看简介被书名骗来的。搁了一段时间又拿起来看,发现有的地方还挺有意思的。借书中话:食谱有两种:一种是文人雅士之闲情偶寄,以冷隽之笔,写饮食之妙,读其文字即有妙趣,不一定要操动刀匕,照方调配;另一种是专供家庭参考,不惜详细说明,金针度人。这是第一种了。不得不说梁先生以前的生活确实很好,这也是有人批评梁先生的地方,但是有个文人能把北平以前的馆子特色都写一写倒也算是一种文化的流传了。梁先生虽然家庭比很多人好,但他也说了,在口味这方面“雅俗共赏”,简单的豆腐还不是谁都可以吃嘛。像燕窝这些,梁却不爱吃,为了省事,把熊掌都送人。他吃的是味道,而不是现在很多人,只图吃个新奇吃个面子,吃的是钱。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