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穿越百年中东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穿越百年中东
作者:郭建龙
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 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 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的脉络为经,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百年中东的矛盾和冲突。
穿越百年中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2015年9月3号一张幼童浮尸海滩的图片在网络上疯传,这名男童是名叙利亚难民,年仅3岁家住叙利亚与土耳其边境小镇科巴尼,为了逃避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的迫害全家乘船逃往欧洲,结果船在途中遇险翻沉造成12人死亡,其中包括3岁的艾伦·库尔迪及其5岁兄弟与母亲。随着媒体的报道全世界为这桩惨案而心碎,由此将世人的注意力拉向叙利亚、拉向中东……

关于“中东”这个地理名词源于西方人对世界探索时所用的称谓,难免有西方中心论的嫌疑。从文化概念上来讲还有一个“大中东”的说法,除了传统的中东地区以外还包括埃及、突尼斯、摩洛哥等北非地区,由此我们也可以将大中东理解成伊斯兰文化地区。《穿越百年中东》出版于2016年,此时叙利亚内战进入全新阶段,美俄开始在该地区“秀肌肉”以维护各自的利益。作者则在这个导弹满天飞的时期亲临现场为我们带回了当地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务实的精神值得敬佩。中东的困局是一团乱麻捋不清看不明,尤其对于东亚地区的人们更是显得遥远与陌生,而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来发现世界,不拘泥于一时一地是一些“不安分”之人难以抑制的冲动,还好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冲动。

一个帝国的解体与无数小国的建立是作者探索中东困局所思考的起点。首先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要探讨的时间范围在百年之内,百年前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帝国被肢解,无数小国在英法列强的利益驱使下纷纷建立,国境线的划分即荒唐又野蛮,这为后来的乱局埋下了不安的种子。各方势力趁机崛起,都想在权力真空时期把握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地缘政治因素在此乱局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作者多次强调现代中东的乱局来源于奥斯曼帝国的解体,并由此引发出一种对昔日帝国的缅怀,这一点令我感到不安。一战后民族主义泛起,昔日帝国治下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建国,横跨欧亚非的帝国成了一个巨大的怪胎,为多方势力所抛弃。帝国最终的分裂解体实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就算帝国在战时选择正确的一方,日后不久也会走向灭亡。一种思潮一旦出现并在一些地区实施则会随着经贸往来迅速传播扩展到所有地区,那时帝国也会以另一种方式解体。作者不该把当下中东乱局归因于一个腐朽帝国的解体,这会令人开始追忆帝国时代而造成一种逆流违背历史进程。

第二个方面关于中东地区错中复杂的教派纷争: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千年博弈。公元7世纪先知穆哈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随后在中东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帝国与伊斯兰教共同发展成长最终成为中东地区霸主。先知死后的继承人问题成为分歧的起点,一部分人认为穆哈默德死后的四大哈里发为先知的合法继承人,不承认阿里之后的继承人的合法性此派被称为“逊尼派”,而承认阿里及其后裔为先知正宗继承人的派系为“什叶派”。中东地区逊尼派国家以沙特阿拉伯为首、什叶派以伊朗为首,两者在这里角逐为中东地区增加了不稳定性。作为弱势的一方的什叶派伊朗趁各国战乱时期支援当地的什叶派信徒组建武装力量,比如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在伊朗实现伊斯兰革命之后向其他伊斯兰地区输出革命。同时各个国家之中又都有两派信徒并存,而在什叶派的基础上又分裂出阿拉维派(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所在派系)、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另外还有与世无争的德鲁滋派等等小的派系,派系纷争乱上加乱令人目眩。在这些派系纷争之时一些极端宗教组织出现就成为一种必然,在封闭的环境下怀念教法统治的哈里发时代成为很多阿拉伯人的中心思想,此后ISIS在疯狂杀戮中将伊斯兰恐怖主义发展到了极致。书中作者罗列了四代恐怖主义组织的演化进程: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基地组织——伊斯兰国 一代比一代更极端。为了在战乱中站稳脚跟,在争吵咆哮中争夺主动权,极端思想永远比温和思想更能脱颖而出。

第三点 民族纷争 这一点主要来自于散落在中东各个国家的库尔德人的独立意愿。库尔德人一支生活在中东地区的游牧民族,一战后他们的独立意愿没有被列强注意,而失去独立建国的机会,从此之后他们被分割在各个国家之中(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成为该国的少数族群而倍受压迫。在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内战中都有这样一支库尔德人武装,他们与各种势力周旋、交火,在这些征战中也彻底将伊拉克与叙利亚撕得粉碎。在叙利亚大多数民众是逊尼派而总统是什叶派、在伊拉克大部分民众是什叶派而总统萨达姆是逊尼派、在土耳其多亏国父凯末尔力挽狂澜救土耳其于“宗教陷阱”之中而成为一个世俗国家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后来更是加入了北约。所以土耳其成了伊斯兰国家一个成功的样板,值得其他国家研究与借鉴,这似乎是伊斯兰国家摆脱中世纪教法统治的一条出路。但近年来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有回归教法统治的意愿使土耳其重入危险之中,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也遭遇残酷打压,这几个国家纷纷支持对方境内的库尔德人,打压自己国家的库尔德人,在政治的“操作”下这种“国格分裂”的行为显得很稀松平常。在所有这些纷争中库尔德人是最值得同情的一支力量,也希望将来他们能实现自治的愿望,毕竟他们拥有一位伟大的祖先—萨拉丁

第四点也是最令人唏嘘的一点:犹太人的回归。 犹太人的旧约圣经中记载着亚伯拉罕与上帝立约,上帝答应他把迦南地区赐予他们,耶路撒冷成为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 由此耶路撒冷、迦南之地成为犹太人心心念念的永恒家园。公元前70年罗马将军提图斯攻破耶路撒冷,第二圣殿被毁,犹太国被灭,历时千年的大流散时代开始。直至19世纪末因为雷德福斯事件的影响西奥多赫茨尔的著名作品《犹太国》问世,犹太复国主义从此诞生,经过几代犹太人的不懈努力以色列最终于1948年在曾经的应许之地宣布建国,自此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苦难的大幕徐徐拉开。很长一段时间“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成为每日新闻里必现词汇,阿以冲突成了中东地区乱局的代表。在犹太人来之前该地已经由于各种原因而混战频发,在这种局面下又来了一群异族人强行在巴勒斯坦地区划出一片土地,此举无疑是火上浇油。跟以往不同的是之前冲突爆发时人们锁上房门带上细软逃到其他地区避难,冲突过后就可以回家了,而犹太人来了之后他们被彻底扫出家园永久“放逐”。自此巴勒斯坦难民成了中东乱局中各方势力利用的工具,难民营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联合国维和行动毫无建树,在这种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巴勒斯坦人长大成人,源源不断地为极端宗教组织提供人员兵力…他们的反抗遭遇以色列人的强烈反击,双方在流血冲突中将仇恨深深刻在骨肉中,融合在基因里。本来同时一起走出阿拉伯半岛的兄弟民族(闪米特人)时至今日已成为刻骨铭心的仇敌,难道这是上帝、真主给他们的考验吗?此处书中写道“中东的阿拉伯世界需要这些难民,他们要用这些难民来制衡以色列。一旦难民融入了其他社会,阿拉伯世界就少了一张对付以色列的王牌。阿拉伯国家可以花大把的钱买武器,意图将来对以色列进行打击,但他们不会把钱用在难民身上。他们需要让世界随时知道以色列的罪恶,也需要让难民中产生的游击队时时刻刻骚扰以色列。”你看!这就是政治……难民?谁会在乎他们,这里是中东,这里是零和游戏的试验场,难民都是“试验品”。 难怪人们都说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已经成为中东局势的烂疮,更是成为全人类的耻辱……

书中还提到很多细节方面加以说明中东地区混乱的局面,但这些问题都构成一个巨大的疑问——如何治愈这个烂疮? 是啊……如何让这里重新回到人类文明之初的辉煌,这里是诸多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舞台,“不管是土耳其的希腊人遗址,还是黎巴嫩的罗马人遗迹,都那么美丽无瑕。如果用优美的语言将美好的风景串起来,该是多么幽雅和宁静。在地中海边喝杯咖啡望着碧蓝的海水,在沙漠绿洲的椰枣树下乘凉,在古埃及的神庙和佩特拉(Petra)的石门前徘徊,或者在尼罗河里泛舟……”作者美好的希望何时能够实现?有人说伊斯兰教需要像基督教那样来一次宗教改革以解放个人,使每个人可以与真主直接沟通唤醒人性中独立、自主的一面。可这种改革完全复制到伊斯兰教身上就一定会出现基督教国家那样的局面吗?一切都会向文明的方向发展吗?疑点实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阴魂不散”,就像西方国家在这里输出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一样,结果并没有向西方所认为的那样成功和平地实现民主化转型,而是陷入了深重、遥遥无期的内战中……西方在这方面展现了政治上的幼稚,思考上的欠缺想当然的以为复制一切,一切就会OK。其实在这里真正需要的是“政治科学”而不是“政治哲学”,“别跟我说大道理!告诉我该怎么实现大道理”

中东困局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混乱难解的一盘棋,需要有极其深远的目光与政治智慧,同时兼顾多方利益,权衡多到数不过来的利弊,才有希望解决…而今日深陷其中者都已失去了那仅有的理性,用慵懒与贪婪面对这史无前例的困难,纵然如犹太人这般聪明也在这里扮演着丑恶角色,在我眼里短期内中东乱局解决无望,但我仍期盼有那么一天这块烂疮能得以治愈,人类终究会找到一个办法来解决这里的“诅咒”……化解那无休无止的仇杀……然后 3岁的小艾伦也可以在天堂中微笑着面对天使,述说着他家乡的美丽与安详……

穿越百年中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穿越百年中东》 读书笔记n个人觉得很好的一本书,条例清晰,通俗易懂,作为枯燥的历史题材,书的篇幅也不短,我居然一口气就读完了。对初步且全面地了解中东近代史,这是一本很好的读物。去年还读过同作者的《印度,漂浮的次大陆》,挺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的,在行走中把相关历史一一说尽。现在中东的冲突是一次强震过后的余震。那次强震就是一战之后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一个帝国被击碎成许多小的碎片,随之而来的不稳定结构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不时发生规模巨大的余震。一战之前奥斯曼帝国的疆域曾经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直到前南斯拉夫和希腊,再经过伊斯坦布尔进入亚洲,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中东地区: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以及一部分沙特阿拉伯,都在它的控制之下。然后,这个帝国继续延伸,从西奈半岛进入埃及,并将北非的利比亚、突尼斯等地收入囊中。这个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宽容的帝国,它虽然信奉伊斯兰教,却接纳了基督教、犹太教等各种宗教和流派。它曾经发动过无数的对外战争,但又维持着领土之内的和平与繁荣。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小国的国界是英法等国根据势力范围划分的,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这导致许多国家都带有很强的宗教冲突特征。另外,个人觉得,当时奥斯曼帝国是对所有宗教流派的宽容接纳,也在解体之后造成了隐患。解体后,只有土耳其成功完成转型,在国父阿塔图尔克的领导下完成自救,转向西化和现代化。土耳其是唯一摆脱了宗教对政治的束缚,建立起民主宪政体制的奥斯曼领土。中东其余国家却由于政治的不成熟、宗教问题过于复杂,陷入一片混乱。沙特家族和哈希姆家族的竞争,以色列建国而导致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冲突,穆斯林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冲突等等。两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了,但是中东的战争一直没有停过,巴以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这些动荡也产生了大量难民,都曾幻想战乱结束后重回家园,而很多发现回不去了。对政府的不满、对“异端”执政的不悦,阿拉伯世界渐渐产生了极端势利,且随着政府的镇压,演变得越来越恐怖。在第一代组织穆斯林兄弟会时,还拥有一个较为和平的宗旨,但之后,一代比一代更崇尚武力。第二代哈马斯已经赞成可以用武力推翻以色列、驱赶犹太人,对犹太人可以使用任何武力,这一代已经组织起职业化的武装集团了。第三代基地组织则认为可以用武力对待任何伊斯兰的敌人,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他们对于军事武装的训练也更加系统和高端化。然而,基地组织仍然坚持他们的行动是针对外教的“圣战”,不得伤害本教的平民。而从基地组织孵化出的第四代,也就是ISIS,就连这一点儿底线也抛弃掉了。阿拉伯地区始终存在着一个矛盾:是需要稳定和统一,还是需要民主?同时还有一个争端,建立更加世俗化符合现代世界主流价值观的国家,还是恢复1000年前宗教至上的国家。这是很好的一本书,但不得不说,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作者带有一定的主观偏向性,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客观。所以要想更加辩证地看待中东问题,可能同时需要阅读同题材的其他书籍,兼听则明。

穿越百年中东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一直不明白,中东为何冤怨不解,争斗不休?读此书后脉络逐渐清晰。中东,近年来战乱丛生之地,如果人类面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中东的海湾地区必是导火索,没有之一。在世界相对和平的今天,战争的病毒在这里慢慢郁结扩散,这里仿佛是地球之殇,因石油、宗教、种族而不得安宁。作者显然曾深入中东腹地,对纠结的宗教历史渊源也颇有考究,将中东乱战剥丝抽茧,读之甚明!随着土耳其帝国的灭亡,伊斯兰世界分崩离析,什叶派、逊尼派的宗教教义之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仇视敌对;库尔德人的建国梦想;伊斯兰国妄图一统中东的乌托邦……都是不解之怨。而另一方面,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石油和军事利益,让中东各国都成了世界大国手中的木偶,明里暗里争斗制衡,造成数以万计的难民流离失所,生命被随意践踏……哀叹之余,更觉祖国的和平安宁和日益强大的可贵。值得一读的呕心之作,感谢作者带我们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角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