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的感情细腻,像暮秋低悬的红日所照耀下的宁静的大海,辽阔,深沉却又温柔。世间的罪恶,痛苦像汩汩河水奔向她的怀里,她照单全收。或许厌恶过,痛恨过,海上的波涛汹涌,狂风巨浪,是她的反抗。但最终归于平静。说她温柔是因为大海里养育着生命,她也不曾放弃过希望。
看的时候,一边赞叹作者的文学功底,一边,一边感概作者细心,能看见能感受到许多微小事物的变化。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大数据时代啊。人来人往,步履匆匆,追赶着时间的尾巴。身边的景色是模糊的,朋友很多,名字也能记住几个,但是失意时,拿出手机看着通讯录里的名字,使劲翻,翻到底,眼泪就掉下来了。还不是孤独成狗,还不是精神贫瘠。
作者的生活,我没经历过,想象不出来在那些颠沛流离,贫穷难堪的岁月里是怎么找乐子,活到现在写文章出书的。张爱玲说过,现在的你包含了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也正是因为了这些经历,才有了现在的李娟啊。
世界以痛吻我,我抱之以歌的李娟啊。
文章里印象深刻的是《晚年》这一章,写她的老外婆,软软的瘫在床上,气息微弱,经常哭泣,像是用哭来表达对生命逝去的不舍恐惧,浑浊的眼睛注视着一米开外的空气,视线模糊涣散。小时候的作者对这位百年老人的漠视,对生命的漠视,不是个例,还有许多老人像行尸走肉的活在这个世上,有些连行尸都做不到。
活下去已经不是欲望了,反而是种折磨,继续存在,是因为生命的惯性。
如果这将会是晚年的我:无人交谈,被亲人嫌弃,受人照顾,偶尔或经常性大小便失禁,像“新生”的婴儿一样不由自主,是多么可怕啊,那我愿意在六十五岁那年结束生命,停止无意义的呼吸。
生命既漫长又短暂,生不是自己决定的,死也是被动的。但大抵是世界上的美食太好吃,美景太好看,买的快递还没到,别人欠的钱还没还,那个朋友对我很好,以至于有些流连忘返。
失意苦闷崩溃,从黑暗中抬起头来,看看天空上太阳,是不是亮的刺眼,再去看别的事物,是不是都变白了?
人啊,总是要有希望,要有个盼头,还要有一双发现新的细小的事物的眼睛。
真遗憾自己近视,不戴眼镜的话,世界糊成一团,但也很好看,色彩斑斓的。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800字 第(2)篇这是读李娟目前已经出的最后一本书了
带着不舍(李娟快快出书呀 期待)
从最初接触 到喜欢上李娟 把她所有的书都读完
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这本书以时间为序(倒叙)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就是老外婆了
从最近到遥远的04年 真的可以看出李娟的文风变化
童年的天真与调皮 青春的迷茫和痛苦 如今的豁达与乐观 都让我更好的认识了李娟
我习惯了她的幽默与自由 喜欢了她描写的生活与细节 然而每每读到她早些年的文字 那些抽象的表达会觉得难懂 或许这部分等我真正进入社会经历过了才会更加理解吧
生活是不易的 没有什么世外桃源 谁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艰辛 但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一颗乐观的心才好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800字 第(3)篇李娟风格不太一样的一本,更侧重她自己的成长和各种心路历程。最佩服的是,她能将生命里那一个个极其微小的瞬间,那一个个微小瞬间难以言说的感觉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给你看。譬如她打工时候,累到不行,写到想在台阶上就那么坐下,坐在第二个台阶上,枕着第一个台阶,睡上那么一分钟。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感觉,记得一次坐公交车上班,莫名晕车到不行,瞬间虚汗出了一身,浑身乏力,看着脚下下车的两级台阶,有一那么瞬间真得想不管不顾,一屁股就坐下去。或许有不少人都会是观察和感受生活的高手,但能把这种感觉用文字活灵活现又真实再现的,恐怕就不多了,而呈现出来的东西还能唤起你同感的估计就更却寥寥无几了。而李娟,却正是这寥寥无几人中的一个。她的文字表现力,我服,我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