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读后感(3)篇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作者:史幼波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被后世称为“孔门心法”,在儒家道统与法统的传承中,有着其它典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要旨在于,如何时时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心性本然状态,去开启人人本具的内在光明德性,从而在内修与外用上,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圣人境界。本书根据史幼波老师所开讲的《中庸》系列录音整理而成,语言生动活泼,文意深入浅出,并且旁证于佛道两家,提炼出中华传统心性之学的精髓,为现代人安身立命,乃至共同面对人类未来的命运,提供了宝贵的智慧与道路。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读后感 第(1)篇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在谈到中庸的时候,说到其大处、高明之处,就是其大无外,再也没有比中庸之道更加广大无穷的了,天地之大都不能完全容纳得下;如果说到中庸的细微之处,就是小到极处,其小无内,就像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子一样,小到不能再分。

大家对这一段要反复地咀嚼、体验,因为这是对道的感觉。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道修道,就是要从这个忽大忽小、忽远忽近、忽显忽隐、忽这忽那的变幻莫测之中、世事无常之中,去寻找对道的感觉。我们努力把心思集中到这些上面去参悟、去体会,等到哪天突然回过神来,不被各种现象牵着鼻子走,能够一下子从自己最亲切处体会到这些万千现象的来处、去处,能够一下子认准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这时候,我们才算真正懂得这个中庸之道,才算真正踏上中庸之道。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读后感 第(2)篇

从唐末到五代,俨然又是一个两晋南北朝的翻版。这一百来年的时间,既是民不聊生、痛苦不堪的时代,也是民族大融合、大混血的时代。少数民族和中原各大势力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又形成了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分裂局面。终于,赵匡胤陈桥兵变,宋朝的建立才把中国文化的正统又接续起来,而且通过两宋经济文化的发展,把中华文化的繁荣推向历史的顶峰。在思想史上,尤其是北宋五大儒同时出现,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史书上说他们的出现是上应天象,五星聚奎,标志着宋代的文运将照耀后世。宋代文化对后世最重大的影响,就是“四书”的形成,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了儒家学问中的必修经典,从而使“孔门心法”被重新启发出来。

孔门心法,中道而行:史幼波《中庸》讲记 读后感 第(3)篇

对于“四书”的学修次第,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不过,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现代人学习儒学,先学习《大学》,因为其中有很详细的学修次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非常详细。学修了《大学》以后,最好进入《中庸》的学习,入了门就要去接受心法,要从《中庸》里面去认识、体会“孔门心法”是什么道理。有了《大学》和《中庸》的基础以后,再看《论语》和《孟子》,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史上孔、孟两大圣人的日常行持;才能从他们的生平事迹中,切身体会其学道、修道、行道的光明伟业。当然,不同的人对“四书”的研学次第可能有不同的体会,也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