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界
首先,记住一个名字,他叫威廉 萨默塞特 毛姆,一个绝非二流远超一流的作家。
然后,记住两个年份,1874年和1915年。前者毛姆出生,后者《人性的枷锁》入世,主题直面人生,批判人性。
在《人性的枷锁》这本书里,通过描写主人公菲利普对友情,爱情,亲情,激情当做束缚自由的枷锁,把人性的阴暗面,人性的丑恶,自私自利,毫无保留的,撕扯,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看到每一个丑恶的菲利普,都似乎能看到曾经某一刻的我们自己。
毛姆是个挺无情的作家的,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挺客观正直评论者。在这本半自传体的小说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毛姆在评判人性的时候,做出了“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实直白的选择,义正言辞写出了人性中的种种不堪。
菲利普是个被人性的枷锁套牢的人,从出生就带着残疾的自卑,一直伴随着他而立之年。人生中的几个阶段,幼年读书被欺负,辍学独自赴巴黎学画,回伦敦学医…都是他人生中必须得经历,也是他慢慢走出自卑的治愈良药。经历威尔金森初恋的懵懂,虐恋米尔德里德的残酷,被诺拉单恋的无情,最终收获萨莉完美的爱情与婚姻。经历友情,格里菲斯的背叛,劳森的纯粹,阿西尔尼的真诚与温馨。
他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菲利普最孤独无助的那段时间,总结出人生的意义,就是生命没有意义。
关于这本书的收获:
1.人性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有,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美好的一面尽可能展现出来,温暖他人。
2.不要把自己看的太低,比你残缺的人多的是;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这个世界没有离了谁就转不了,对你好的人,你要加倍被他,好好珍惜身边人。
3、三观不同,不必强融。是你的终究会回到你身边
4、永远不要好高骛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5、好事不嫌多,难事不做绝,坏事不可做,做个善良的人
6、一生短暂,做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2)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挣脱信仰带来的束缚,跛足造成的自卑,为所欲为后困顿,菲利普终于明白了那块克朗肖送给他的古老神秘的波斯地毯背后的谜底:生活本就毫无意义。克朗肖最终走向了虚无,在混沌中死去。菲利普则在最为潦倒的生活中走入了重生,挣脱了最后一重枷锁。他明白了重要的不再是地毯本身的意义,而在于编织地毯时的乐趣,在于最终完成这块地毯,在于这块地毯最终必将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格局。最最重要的是,要爱这块地毯,要尊重自己的努力,不去随随便便编织它。至于人力之外的事情,则顺其自然。菲利普最终放弃了去西班牙冒险的想法,挣脱了身上重重枷锁后他渴望一个家,渴望一个爱人,渴望融入到生活之中去。于是最终选择了去海边小镇行医,与贤淑善良的莎莉结婚,以简单而幸福的方式编制属于他的地毯。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最有趣的是,现实中的毛姆弃医从文,四处冒险,参与战争,周游世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第(3)篇毛姆笔下的主人公真是随时都在内省,随时都在思考,斯特里克兰选择了内心的艺术之梦,哈里选择了流浪自由的生活,而菲利普在权衡思索后选择了稳定的生活,总想活出点意义和特色,活出点美学价值的他,投降给了内心的幸福和静谧。
但是不论哪种生活是自己真正渴望的和真正能获得平和的,看遍美丑的阅历和思想、高尚的审美和善良的心、认真寻找生活真谛的灵魂,都是不可缺少的吧。
里面有些探讨很有意思,菲利普在觉得道德没有意义之后,仍旧被善良的家庭俘获心灵;在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后,还愿意为那些不幸叹息。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感情和理性哪个更有价值值得去追寻?强烈的爱带来的强烈的幸福和苦痛,还是平静的生活没有大起大落?也许有些问题不是给人做选择题的,因为置身此地,根本没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