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300字(3)篇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作者:万维钢
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2014 中国好书等重要奖项!李淼、姬十三、土摩托、范致行、张明扬等人口碑力荐!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在本书中,作者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让大脑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万维钢

37个笔记

◆ 别想说服我!

读了这句话,想起今天晚上睡前我看了《教父3》里教父的一句台词:“你不要去恨你的敌人,因为那样会使你失去判断能力”。这个栗子只能说异曲同工。说的是感情和情绪对理智的影响。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外界因素对个体思考决策的影响。其实本意就是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我们下意识或者是潜在意识的警惕。甚至是要刻意的避开我们的本能选项。因为我们的本能选择很有可能受到某种外部其他因素的刻意引导。其实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前两天我和一个常自诩独立思考的朋友说,你别自以为是所有决定都出自你自己的独立意愿。其实你这一生绝大部分的个人决策都是被影响下促成的。举例来说你进入百度、头条,系统背后运行的大数据处理中心自动“投你所好”地呈上你喜欢的相关信息。你进入购物网站也是如此。你所有的喜好品味,莫不都在许多人为因素的培养和引诱下被养成。你是某个不管什么程度的“重要”人物,你所面对的绝对是你认可的,你喜好的,会让你愉悦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此……哈哈,绝大部分的人早已不是他自己以为的自己了,不过是操纵者的“一个奴隶”罢了。大到意识形态,三观养成,小到消费购物生活喜好。皆如此而已!所以,警告还活着的你,我们不得不!不!是必须选择主动抗拒自己的本能反应。

>> 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 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 一颗阴谋论的心

>> 坏事

◆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熟悉”不是已经成了自己身上具备的一部分,一句话,没有把书本里的精华和技能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其实在这里作者也仅是说到了“理解”这一层面。本质上来说只达到“理解”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何以见得?因为理解只表示你内心清楚了解了书本里的东西。并不是你已经学会了,get 到(掌握了)这项能力。不是。如果你只是理解了,那离你把书本里的精髓内化成你自己的运用实践能力还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当自省审视!

>> 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

>> 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

万维钢老师在前面也引用过查理芒格的思想,在这里很适用一个查理芒格的典型思维模型,就是“逆向思维模型”。查理芒格的原话是:“反过来想,一定要反过来想”。

>> 如果你的一切思维都围绕着“这么做是对的”进行,就不会再去从别的角度看这个项目。

>> 如果你的一切思维都围绕着“这么做是对的”进行,就不会再去从别的角度看这个项目。

这就是那些新媒体平台崇尚的所谓“交付感”。这实质上仅仅是让观众或读者“感觉到自己获得了知识,刷新了他的认知而已。这是一种受众的错觉,本质上的假象。

>> 你看完任何一个纪录片后都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错觉。

>> 你看完任何一个纪录片后都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错觉。

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出身于古罗马Arpinum的奴隶主骑士家庭,以善于雄辩而成为罗马政治舞台的显要人物。从事过律师工作,后进入政界。开始时期倾向平民派,以后成为贵族派。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在后三头同盟成立后被三头之一的政敌马克·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年—前30年)派人杀害于福尔米亚。(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那么两千多年过去了,这种情况是否随着所谓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而改善了呢?是愈来愈糟糕了,且正在向恶化的境地滑去。

>>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 高效“冲浪”的办法

>> 事实是,大多数新闻都是噪音。

◆ 笔记本就是力量

>> 达·芬奇、钱钟书和费米,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都有一大堆笔记本。

记笔记的终极目的: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提升自己看事物的洞见。

>> 记笔记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 记笔记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 用强力研读书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

>>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 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一定要能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

>> 所以,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

>> 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首先是要有能够看懂一本书的能力。然后能够提炼出一本书里的逻辑主线,即李善友教授说的写书人背后的套路,逻辑模型。然后才到万维钢教授说的:读书以后因书本给自己留下的心得体会,这是读的初级过程。一定要让读出的精华与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产生碰撞��来引导自己产生新的灵感,这是第二层级。最后还要把本书里提炼出的精华部分,和个人灵感,以及自己固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别的书籍或别人的思想进行系统的关联性思考,将其联系起来,找到差别和结论关键所在。

>>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对一本讲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的书,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我们大脑的全部带宽都被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产生别的想法了。“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

>> 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对一本讲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的书,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我们大脑的全部带宽都被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而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产生别的想法了。“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

记笔记不是对一本书最大的敬意。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书,全身心投入的去制作读书笔记,然后因为这本书获得了质的飞跃,最后读者主动积极的去推荐传播这本书才是对一本书最大的敬意,也是最有价值的致敬。

>> 记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 记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 心理学家对人性有一个基本认识,叫做“损失厌恶(Loss Averrsion)”。这个原理指出,当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

土地文化就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之所以不爱冒风险,是因为世世代代都被牢牢地绑在固定的土地上,以家庭血缘关系构建的“家天下”的儒家思想为主。海盗文化即通过海洋探险,本质上首先是进行海盗掠夺抢劫活动,后来渐渐演变成海洋贸易商业活动。西班牙,葡萄牙,大英日不落帝国都是这类崛起的代表。另外一个威胁了中原农耕文化几千年的文化是草原游牧文化,迁徙制,家在马背上四处游走。靠天吃饭,如果天时不好,没有雨水。草原上的草长不出来的话,就会饿死人,于是就只能南下来烧杀劫掠。草原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以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直杀得亚欧大陆闻风丧胆。由于北边草原文化的彪悍存在,才有了长城,就有了中原王朝因为和游牧民族上千年的冲突导致汉民族王朝几度兴衰……

>> 这也许是土地文化与海盗文化的区别吧。

>> 这也许是土地文化与海盗文化的区别吧。

◆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 越是富裕的小区,其住户的交往的“多样性”越明显

这句话要敲黑板。确实是说到点子上去了。其实和其它都没有关系,本质上就是信息传递交流。完成了一次信息的连接,至于能否创造或者产生价值,这个取决于你的资源调动和配置能力为基础,信息加工和运用能力有多强。

>>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 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

>> 它说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恰好适合人类生存的宇宙。

◆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 物理学革命其实就是用一个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

我们人和动物天生就“眼睛,耳朵,口,鼻子,舌头”等这些感知器官。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认为的世界和一切认知。都是建立在我们人类感观收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上的。但是,作为生物的一种,我们人并非天生就带着“探索真理的使命”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感知器官,本源只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这个物种能够繁衍生息下去,仅此而已。至于追寻真理,那是人类自以为是的的错觉。或者说是人类解决了基本需求后,即人类的整体文明程度进步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了“对意义的终极追求”。但是它(追求终极追问)也是因人,人群,文化地区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的。所以,就算是科学界宣称的“哲学研究的绝对真理”也未必绝对。就像作者在前几章里提到的一个有趣的研究。人死之后的“灵魂”往往它的活动范围也不大,一般就在死者生前的生活空间里。说明就算是“灵魂”它的有效性还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局限的(笑)。那么哲学也好,科学也罢。只不过所谓科学的适用性会更经得起考验一些。但是也受到空间和时空的影响,例如地球上的某个科学定理,到了月球或者其它星球就未必如此了。所以说,谈任何事情,都一定有一个隐含性假设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都毫无意义可言。

>> 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

>> 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300字 第(2)篇

这是一本文集,没有很明确的主题,全是围绕着科学极其研究方法的一些解读和介绍。其中不乏很多有趣且又发人深省的例子,让人看完之后不禁对科学,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物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是非常好的科普读物,可以让人变得更热爱学习。

另一方面,这本书用审视的眼光看待科学及其研究成果,也让读者可以用更审慎的态度和更开放的思路面对当前充斥各个领域的科学的和不那么科学的理论,简单来讲可以让人变得更理性。值得一读。

最后,书中有很多对其他著作的引用,比如《思考,快与慢》,《娱乐至死》,《如何阅读一本书》等,它就像一个个线头,指引我去抽丝剥茧,去了解更多经典的或者前沿的实用理论。是一本可以激发读者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好作品。

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这本书真的有二十五万字吗?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300字 第(3)篇

早就对此书耳闻,各种大咖在讲书时经常提到,百闻不如一读,有趣有料,真是一本不错的好书,电子书(小贵[微笑])读完还是觉得没有完全吸收,准备入一本纸质书收藏,经常翻阅,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科学思维。这本书最腻害之处在于:它不自觉地吻合了时代的暗流:理工科思维+跨界交叉学科的知识运用。在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理性思维是极其需要而又被习惯性地丢失的东西,而时代要飞速发展就必须做一些靠谱的工科的事情,而不是重新埋头抒情。而跨界碰撞也是科技迭代,灵感层出的重要方法,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尤为缺失。当然,我们做不到各科都精通,但可以做到把各领域的精彩思想吸收、再思考及再运用。下一步重读这本书或许可以挑刺地阅读,批判的阅读,哼,别想说服我。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