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博士的书,好多篇是真的看不懂啊。有一些扫了一眼就不太想看了,还好强迫症一旦犯了便无法控制,逼着自己算是啃完。
这本书还是收获颇多,很多观点感触到自己。关于人性,关于生活。写得真实,写得深刻,简简单单的生活事,你在书上多多少少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但在她的文字中,又多了你未曾想过的道理。至于讽刺的时候入木三分,字里行间看得到刀光剑影,感情之强烈,让你觉得这个人就在你面前,和那个“倒霉鬼”,倾诉她的不满,她的质疑……也喜欢她在文章后记部分补充的那些对于本书的评价,这相当于是一本作者自己随笔的合集了,写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出书给读者看而写,只是为自己搭建一个“历史博物馆”。看到这里自己就不由得想到了说说朋友圈了,本来是不太喜欢在公众的一个平台发表自己关于某事某书某某某某等众多评论性话语的,因为觉得似乎这很造作,或者说感觉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在大家面前说一些道理可能让大家觉得反感,尤其这其中的观点又没有那么有深度、这倾诉的文字又没那么有文采时。后来是因为偶然的一件事了,让我觉得一些简单的生活事、一些感悟值得被记录,因为多年后你再回来看时,对比之下你会看见当年自己的单纯、热血、偏执、懒散等等那些青春时候的样子,那些被精挑细选编辑过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看,更准确地说,留给自己看。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800字 第(2)篇好的作者是给人的灵魂画像,这些灵魂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他。至少同时代的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到自己。
一种很不同的散文风格,不同于鲁迅式散文的苦大仇深,不同于李敖式散文的快意恩仇,不同于二余的扯淡扯到开裆。总之,它摆脱了传统散文的类型化,也许本身没什么可以摆脱的。
她能直面生活的痛点,文字有味,也写出了生活high点,文字有趣。有一种俯瞰自己或不及或过之的挣扎与狼狈的超脱和轻松。
给我的启示是,尽管生活庸常如昨,但我们在心态上可以做到适当超脱,用欣赏的视角跳出来体验人生,这是个不错的视角。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800字 第(3)篇相较于正经文学,一直觉得博客日记书信写来会更随心所向,也更为真实。它应该更加贴切于彼时彼刻的当事人的经历和所思所想,而不会因为时间的距离、记忆的特效、文笔的咬文嚼字还有深远的寓意,而给过去的经历蒙上一层雾气氤氲的毛玻璃。所以,作为一只拥有九九三百六十窟的狡兔,一定是也出于这个原因,才时常背着一筐又一筐上苍播种自己选择拔起的胡萝卜,好的坏的照单全收,或悲或喜的带着他们逃离到属于自己的冰岛,然后小心翼翼的把他们藏在一块又一块漂来漂去的浮冰窟窿里。在这里,在冰岛这片国域,起码还能时常用如镜的海水照照的自己,清澈静谧的天地海川之下,白白的门牙茸长的耳朵,一颗或缺或满的心,应该依旧美丽。看刘瑜的这些杂文记事,纸质书电子书其实断断续续拖了很久。有的匆匆略过,有的记不起看了多少遍,有的就会有一种…有一种偶然发现了另外一只兔子在冰岛藏了一筐跟我的一样的胡萝卜的感觉。呐,老铁,这根儿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