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城下,梦回唐朝———《安史之乱》读后感。我确实对唐史不太了解,因此也不能确定易中天老师的这本书主观色彩有多重。就我个人对本书的理解,盛唐阶段其实应该是太宗时代和武则天时代,因为这二人无论是政治手腕还是执政水平都堪称伟大,好像唐朝也就出现过这两个明君,而武则天又因其女性的身份一直饱受争议,其他的帝王要么碌碌无为、要么荒诞可笑。玄宗应该是后武则天时代的受益者,至少在本书中我没有发现他做为一个帝王有什么过人之处,尤其是他的放任自流导致藩镇势力越来越大,为安史之乱买下了祸根,玄宗到最后的下场也很凄凉。在这之后,整个唐朝堪比东周,甚至比东周还乱。但也不能就因此全盘否定李唐王朝,可能因为李氏本身就有混血的原因,整个唐朝对于少数民族特别的包容,回纥、粟特、吐蕃、突厥、高丽等民族其乐融融,少数民族中也不乏宰相和封疆大吏。如此包容的大唐既容得下武则天这样的女人,还能容得下高力士这般的阉人,也容得下安禄山那样的胡人,更容得下李白一类的狂人。士大夫们也很自由,他们更多地是痴迷于书法、图画、围棋、占卜,以及各种脍不厌细的精美饮食,就连黄巢这样的杀人魔王都能写出《不第后赋菊》这样荡气回肠的反政府诗篇。文化史很奇怪,只要是不独尊儒术,那个年代的文明一定灿烂,具体可参照春秋战国、李唐王朝、民国时代,这些年代都是百家争鸣、群星璀璨。本书最后一张有点牵强附会,主题明明是安史之乱,最后一章确大谈唐诗韵律与文风笔体,跑题了,不好。四颗星推荐吧。“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胶漆。眼界无穷世界宽,安得广厦千万间。”恰巧今晚喝了半瓶啤酒,希望梦里回能回到唐朝!
易中天中华史:安史之乱读后感400字 第(3)篇易中天中华史之安史之乱,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唐玄宗励精图治到后期的沉迷女色昏庸自傲,可悲可叹!如今唐朝雄伟壮阔的盛世气象只能从唐诗中去细细体会。易老师把故事前因后果一一道来,但不解释唐朝灭亡的原因,其中的真意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我理了一遍他的思路,励精图治->疲劳驾驶->不纳忠言->专宠女色->荒废国事->朋党相争->宦官乱政->藩镇割据->灭亡。感觉主要有几点:n1.兼听则明,偏暗则废。只听好话,必然导致下级不敢说真话。2.朋党之争,内耗极大,必然导致办事效率下降,难以应对外患。3.猜忌是破坏信任的一大利器,原因是对自身实力失去了信心时,而自保是人类的天性,失去理智判断能力,就必然难以看清客观事实,信任也就难以维持。4.有特权但无外患容易滋生腐败,原因是义务与权利失去平衡。5.强枝弱干的隐患是容易滋生叛乱,原因是力量失去了平衡。开放包容的唐朝,设计了一套良好的制度,给予了所有人自由发展和展现个性的机会,如唐诗、科举、自由贸易。但制度也是随着时代变化的,后期权利的平衡与制约被打破,同时也为动乱埋下了隐患,后期由有序走向混乱是必然。历史的流向,就像人的生命一样,由青年的奋发有为,走向壮年的成熟稳定,再渐渐走向衰落,半点不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