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仁之仁,不争之争;
无为之为,无道之道
从前读《道德经》,懵懵懂懂;现在重读,依然是半懵半懂,权且试述一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道?何为自然?老子说:“上善若水,不争无尤”,却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下万物,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看似无争,却无一不是百万年、上亿年争下来的,包括人类在内。天地无情,是不会干涉其中的。争与不争?全看理解角度。
老子的这本《道德经》完全是写给统治者的建言,通篇都在讲治国之道,所谓“内圣外王“,内修本心,外修天下。圣人当如天地一样,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百姓当如万物一样,尽可去一争高下。作为上位者的圣人,应以不仁为仁,不去偏袒任何一方;以不争为争,不与民争利。而作为下位者的百姓,则最好绝圣弃智,永远民风淳朴。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矛盾所在,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精英能世代做圣人,也没有百姓甘愿做人下人。
放任万物自由竞争可行,放任人类自由竞争却未必可行。天之道,本就重在平衡,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却是马太效应,损不足以奉有余。圣人之道,无非就是让人之道更切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今天的税收、福利、反垄断,都是调控手段,却也都很难无为而治。如何拿捏分寸,使社会既不是死水一潭,也不会动荡不安,恐怕比知道那些大道理更难把握。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民不敢言,大危至矣。
“内圣外王”虽是庄子首先提出,说的却是老子的思想。相比于老子的以无为而有为,庄子则是真正的无为,既然解决不了上述的矛盾,干脆出世逍遥,看似仙风道骨,实则于世无补,只继承了老子一半的思想,“内圣不外王”。后来的道教则更是等而下之,把老子追求思想的永生,彻底变成了追求肉体的永生。儒家接受内圣外王这一思想倒比庄子更彻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老子的思想与古希腊哲学颇有些相通处,如果硬要找一个相似的流派,也许要算斯多葛学派。两者都追求道法自然,遵从本心,尽管两者的宇宙及世界观并不相同。老子认为宇宙始于无,道即无,道生万物;而斯多葛学派则认为宇宙源于火,火生万物,宇宙又终结于火,轮回不绝。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斯多葛学派则是希望消灭国家,只存在世界公民。
无独有偶,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提出哲人王的概念,认为世界最好由哲人来统治,按哲人的思想来建国。这也是类似内圣外王的精英治国模式。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人王就是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奥略留(叛教者尤里安死得太早,只能算半个),他也是斯多葛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身为皇帝,他追求的却是内心的平静,“作为皇帝,我是一个罗马人;作为个人,我是一个世界公民”。他想无为,奈何世事纷扰,他最终也是累死在日耳曼前线,他的死标志着罗马帝国衰落的开始。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过内圣外王,或者哲人王吗?也有过一位,就是号称穿越回去的王莽,他的下场就无需赘言了。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老子的理想国,理想都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学到“内圣”的一鳞半爪,就应该知足了。
另:书中的“前人校注”对理解很有帮助,“经典故事”太多牵强附会,略过也无妨。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终是断断续续地读完此书。
《道德经》是老子对自然万物,对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观察后所做的哲学思考,体现了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此书的核心思想是“道”。这个“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个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是天地万物之根、之母、之本元、之初始。而道的特点是无、低、谷、柔、弱、和,所以老子认为,人作为“道”之产物,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道而行,法天效地,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本性,这样才能不失根本。这就是顺道,从而获得大道。
这个“道”由无中生有,并统领万物,贯穿始终。所谓殊途同归,大道归一,无论做人做事,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道”都在起着作用。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无私,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天道利于众生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惠济大众而与世无争。
圣人与天道一样,大公无私,帮助他人,给予他人,惠济大众却与世无争,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
越简单朴素的越是真实深刻的,真言不美,善者不辩,知者不博,因为简单朴素符合大道。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有些道理,不必声高,不必争辩;有些思想,知识不必广博。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为外在的华美诱惑所迷。
只有舍,才会有得;只有利他,才能利我;只有无我,才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