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早前看过白先勇先生短篇小说集《台北人》 。
比较《台北人》与《纽约客》,我有两点感受。
其一,书名很有意趣。本书名《纽约客》,与《台北人》对比起来,书名很有意思。
比较起来,一为台北人,一为纽约客,词语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地名+人称代词。但不同的是,《台北人》在书名中称主人翁为人,他们都是来自大陆的不同省份,由于政治历史原因而撤退或败退至台北,他们对于台北不能算作原住人(本土人),只能说是New comer(新来者)。虽然都有思念家乡的情思,但从书名看反正不是客,作者从内心中并没有把他们寄身为客的感觉。
在《纽约客》中称呼就不同了,主人翁同样由于特定历史原因,由大陆(或台北)或移居、或流浪、或漂泊、或逃移到纽约,在此便只能称为客了,身在异乡为异客。
两本书书名略有差异,细析起来颇有意趣。
其二,主题基本一致。
《台北人》与《纽约客》都是反映不同环境下移居者的生活、思想,虽然地点不同,人物身份各异,生活方式差别很大。比较两书,基本上都是悲剧性结尾,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灰暗和不可理喻。以现在或者更远的将来的角度来看,那都是什么样的年代啊,正如书中某个主人翁自语一样,“杀的都是自己人啊!”
由此,我有理由认为,《纽约客》为《台北人》的姊妹篇,虽然作者没有明白告诉我们,好像也暂没有评论者持有此说。
纽约客读后感2000字 第(2)篇#一座城,一段情——城深情浓#
比起很多学者研究《纽约客》的主旨内涵、创作手法、艺术特点等方面来说,我似乎对“纽约客”这个词本神身更感兴趣。纽约原本给人的感觉是国际大都市,但在这里却是一个可以容纳漂泊无定的伤心人之地,是可包容任何人的人间天堂。在这座千奇百怪的城市,充满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还有灵与肉的斗争。也许就是因为其繁华,才使得人的落寂;也许是其喧闹,才显得人寂寞;也许是其宏大,才让人变得渺小。但似乎也是这种矛盾,才更加突出人物本身的矛盾与乖离。这座城接纳了各式各样的人,也让他们对自我和该地有着不同的感受,认同或者偏离都是复杂的,所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也许就是因其杂,才显得其“富”。“纽约客”也行是纽约是过客,也许是纽约的客人,也许是纽约的租客,终归还是有落叶归根的文化根源的追求(身处他乡,始念家)和对现处文化的逐渐认同(不一定是好的,可能是对西方文化底蕴的接纳,可能是金钱主义的崇拜)。
“文化差异与歧视、政治选择的正当性、政治斗争中人的流离失所、人类的共同问题的自救与救赎“(关键词)
纽约客读后感2000字 第(3)篇大学时候选修了刘俊老师的课,却从未认真读过白先勇,只是听听老师怎么说,为了完成作业去写写不成样的论文。回过头来细读《纽约客》,发现每两篇都能组成一个系列,而两篇又分别从不同角度写着不同的故事。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纽约客、异乡人。对于家国情怀、背井离乡、时局动荡、文化革命、离魂失所,我们这些90后大概都是难有实感和共鸣的。而对于“异己”--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携带者,我却能饱含同情和理解。这全都得益于大学时听张锦雄的一次讲座。通过那次讲座,我才知道艾滋携带者可以活很多年,才知道同性恋者有那么多,才知道他们不是恶魔,而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存在。从那以后,遇见不同于大多数的异者、他者的时候,我便让自己试着去探究一下原因,耐着性子多一丝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