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早知道这本书的存在,无数次添加到购物车但是没有购买,追溯初始这本书应该是青少年时期的比读本 ,故而固执的认为应该是过了那个年龄段也许再读会索然无味,未曾想在赵立新老师在“一本好书”里以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后,才让我翻然悔悟自己的固执的可笑。看这书前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被赵立新老师绘,形绘色的表现出来了,不禁让我暗暗佩服话剧的魅力和强大。所以前半部分是看的很索然无味的,一度怀疑是否还有看下去的必要,也许是一种潜意识开始了便还是要看完的意识,我很庆幸这种潜意识让我收货了后面的阿塔的存在和那座小岛上的一切。我无数次被阿塔感动地落泪, 她才真的告诉我什么是月亮,什么是六便士,生活是什么,爱是什么~月亮是斯特里克兰德,阿塔是六便士,我们用世俗去捆绑的那些规则,制度,世俗,权利,欲望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月亮,而他和阿塔的月亮是彼此的信仰,阿塔让他在世时活成了人的样子,去世后阿塔自己和孩子也继续活成人的样子!我们的六便士只是六便士,我们追求的月亮不是真的月亮。阿塔和思特里克兰德六便士仅仅只是画画所需的材料和画布,他们的月亮却是~或许是信仰,或许是宇宙,或许是,那是我们不知道的月亮,我们能看见月亮(画)却永远不知道它吸引我们的那种熠熠生辉的心灵勾引是什么,美的安静而悠远,当月亮落下,一切不过又是朝阳升起,生活奔波。一如作者在医生家里看到那副画一般,离开那间房间便忘记了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第(2)篇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人能够持开放性的态度,即对于他不认同的事情能够理解,对于他不喜欢的事情也能够宽容,那么这个人就是成长中的人,就是还有无限可能的人。在读的过程中,可能没有人比我再讨厌书中的每一个人了,我也很奇怪这本书能这么火,于是在跟着薄荷读的过程当中,自己又看了他的其他长篇小说,然后还看了一些关于毛姆的介绍。其实作为出生不幸的作家非常多,但是人们喜欢狄更斯的坚韧不拔(我狄大大此处必须有姓名!);卡夫卡的单刀直入……可是最讨厌女人的毛姆偏偏阴阳怪气,很难入大众口味,另外,本书人物格局小、情节铺垫少,读的时候总感觉作者本身有女主的命格,偏偏生在小三的身上,所以尖酸刻薄,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你嘴巴那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但是我也特别感谢毛姆,通过读他的书让我有勇气更加坚定自己的一些选择,因为他塑造了不被世人理解的孤胆英雄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拼命拼命的想做普通人,因为我们不想与其他人背离,以为走一条很多人走的路就能更顺畅,其实违背自己的心的话,即便捷径也会充满荆棘。我决定走一条我自己想要走的路,不辩解、不改变、不妥协、不退让,既然注定与世俗的眼光格格不入,我就让毛姆做我的盾牌抵挡诽谤;做我的灯塔坚定航向;做我的圣经纯净我的内心——不客气,毛姆,这是你应该做的。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 第(3)篇在车上读完了结尾,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车辆、稍远处零星的人群、房屋,再远处是无边的农田,天边最后一抹阳光也快要消失,突然间觉得此情此景是这么不真实。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它磨得很细。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这片大地上奔跑,从出生到进入坟墓,你我不过是世间匆匆的看客,亘古不变的只有沉默的大地。我们是否要努力抓住些什么,好让自己的灵魂不至于虚无?我们需要一个信仰,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扎根大地、用双手向种种虚幻发起挑战,在此过程中寻得平静、瞥见上帝倏忽而逝的踪迹。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进步一定是好的吗?文明越前进,人越能享受成为国家主人的自由,但却远享受不到成为自己主人的自由。从原始社会私有观念未产生前的自然人的自由到未来社会人的道德的自由,政客们、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身前是一片漆黑,身后明亮得昏暗的灯下传来炒菜声、低语声,那些都是日复一日在大地上刨得饱腹之物的人们,由于家境和人生阅历,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月亮”,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好让自己不被无常的命运所盯上。若干年后,他们会从大地上消失,就如没有来过一样,只有无边的沉默的大地。不禁有些心酸n愿小心翼翼生活的人不遭到命运的捉弄,愿追寻月亮的人路上不孤独。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