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1000字(3)篇

结构思考力
作者:李忠秋
在今天这个信息过剩,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结构化的思考,系统的表达,不仅是一种重要软技能,甚至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技能。本书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本地化的案例,让庙堂之上的结构化思考走下神坛,成为每一个职场人能够理解,工作中能应用的技术。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结构思考力01

本周阅读书籍:《结构思考力》,阅读进度:60%。

在看完《金字塔原理》后,看了其他人的书评,然后发现了这本《结构思考力》,本书所有的理念都是源自于芭芭拉的《金字塔原理》,不过所使用的案例却全是来自于本土,因中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这本书更适合于中国读者阅读,所以有一种说法,说《结构思考力》是《金字塔原理》的中国版,或者说《结构思考力》是《金字塔原理》的通俗演义版。

任何表达、写作、思考都遵循金字塔结构,本书把它称作结构思考力,虽然名字叫法不同,但其内容核心是一样的,金字塔结构总得来说是: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 结论先行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表达一般多倾向于以结论先行,而在中方,却正好相反,国人比较喜欢先说原因再说结论。比如有个朋友给你聊了半个小时的天,前29分钟拉各种家常,最后一分钟说借我点钱。这种情况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还有企业汇报中,想表达一个营业额上升的结论,前期却是用各种铺垫来引出这个结果。

虽然这种表达方式并无错误,但,就表达的效率和与人沟通的传播速度,总论先行是最高效的表达方式,先总后分,总是可以让听众迅速抓住我们要表达的主旨,且节省了双方的时间,所以,这也是作者希望我们国人可以有意识的训练这种结论先行的思维的原因。

  • 以上统下

以上统下,要保证表达符合上下逻辑的结构,因为,表达与写作,本质是我们逻辑思考能力,如果思考逻辑清晰,那表达自然会很清晰,结构自然符合金字塔原理,相反,如果逻辑思考不够,表达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够。

以上统下,结构上是以理由来支撑结论,这样更有说服力,并且支撑的理由是可实践的,打个比方,我们想表达一个结论,然后用几个理由来说明,这几个理由可以是听众都知道的,也可以是听众可以去实践做得,那这个结论就很容易证明,如果不好实践,听众也会对这个结论持有怀疑态度的。

  • 归类分组

文中给了我们可以实际去运用的两种表达句式和一个方法;

第一个句式:关于这个问题我有3个建议——;
第二个句式:这个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这样表达,可以使沟通和思考更有效率,也可以让听众一下能听到点子上。

一个方法:以3位基础去考虑“要点是什么”。可以用起来的地方就太多了,比如,当你看完一篇文章后,可以想一下自己最深的3点体会是什么?看完一部电影,可以问自己有哪3方面的收获?当然并不是说一定是3点,人的大脑一般能记住的内容大概在7±2,好一点的可以记到9个东西,差一点的记5件事情,如果再多,一般就很难记住了。所以要求3点,便于我们记忆,其次3本身也一个结构,3个要点是要支撑你的1个中心思想,最后,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可以锻炼我们的分类能力,也能提高沟通的效率。

  • 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其实是说表达要遵循某种顺序,在《金字塔原理》中,芭芭拉作者介绍了3种顺序:时间、结构、程度顺序。时间顺序是最常见的一种顺序,大到人类的发展史,小到动植物发育都离不开时间,结构顺序更多是从一种内部构造来说的,总得来说,针对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顺序表达。

说完了金字塔结构(结构思考力)的四大特点,我们也知道结构思考力的好处,但是我们该么做,才能让自己也有这种结构呢?

别着急,慢慢来,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的方法。

第一种:

  • 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不管是金字塔结构,还是结构思考力,总得来说,都是讲究结论先行的道理。自上而下就是要求先说结论,然后再讲理由和事实。那为什么叫疑问回答式呢?

首先,当要讲一个主题时,肯定听众是比较好奇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在了解之后,又会有新的疑问产生,比如,这个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然后再了解,然后再产生新的疑问,所以,表达有时候就是不断解释疑惑。只有当听众没有新问题产生时,才算结束了,既然逻辑是这样的,那为什么不事先就猜想可能会回答的问题呢,然后依次问答。就能不断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看电影,总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因为注意力都被故事情节吸引过去了啊,优秀的电影总是能不断的吸引注意力。

在表达的时候,可以先设想问题,从读者或听众的角度思考会提出什么问题,然后提前想好答案,在沟通的时候,不仅可以提高沟通效率,而且能达到最初想要的目的。比如想给老板提涨工资的要求,就不能单纯的以自己的角度来想涨工资的条件,我在公司已经干了5年了,隔壁小王才来公司2年不到,工资还比我高;你看现在物价这么高,孩子奶粉这么贵,是不是可以考虑给我涨点工资啊。可老板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你能给公司带来的价值是什么?你为什么觉得你能涨?如果要涨,涨多少合适,该怎么涨?如果能把老板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好答案,再去找老板涨工资,效果肯定比没有设想要好。

从这个角度来讲,万事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应付突发意外的不可知情况。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预先彩排一下,在自己的心理过一遍,这是一个好习惯。

除了这种设想问题疑问回答式,还有一种很好很常见的表达方式:黄金思维圈式。

要说黄金思维圈的简便方法之前,先得说说5W2H,即:

what:是什么?做什么?
Why:为什么?理由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Who:是谁?谁来做?谁负责?
When: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Where:在什么地方?在哪里?
How:怎么做?如何做?
How much:多少钱?

如果一件事情能用5w2h来表达完,那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涵盖的比较全面了,用5w2h的分析,可以确保换位思考时设想问题想得更全面,更加具体。事实上,并非每个问题都会被问到,但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因为他们是一个问题的核心所在。

what—why—how,也可以叫做黄金思维圈

关于黄金思维圈的内容,我在之前写过很多东西,我本人也受反思的影响,对黄金思维圈有着很深执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经常使用这个思维模式,那我自己来说吧,前段时间,我一读书就特别犯困。那为什么会这样呢?犯困物理上是因为睡眠不好,要么晚睡,要么睡眠质量不好,可那几天我作息规律,一觉能睡到天亮,肯定不是物理上的;那一定是读书状态或者读书内容有关了,然后又进一步地追问自己:

为什么一读书就犯困?——可能是书本的内容不够吸引你的注意力;

那为什么内容不吸引你,还要读下去呢?——因为我不得不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输入;

既然想通过阅读来增大输入,可书本又吸引不了你,一读书就容易犯困,这样做不是没有效果吗,只是做了这个动作来安慰自己而已呀!

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做得的意义又何在呢?

那我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呢?

阅读的最终意义又在哪里?

这么一轮稳下来,能把自己问到怀疑做事的初衷上,可这正是要到达效果,凡是能追问的本质上来,那就可以看透很多东西了,通过读书犯困的问题,最后追问到读书的意义何在,如果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那阅读就简单了,原因想清楚了,方法自然就来了。

既然有自上而下的表达,那会不会有自下而上的表达呢?答案是有的,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第二种构建方式: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做聚合

当想要表达一个主题时,这个主题就是想不出来,总结不到时,但脑海中依稀有几个零碎的想法和观点,这时候就可以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了,总得来说分3步走:

第一步:收集信息,收集那些零散的信息,将全部信心罗列出来;

第二步:分类,零散的信息肯定要先分一下类,那样才更有结构,同时在分类要使用一个原则,MECE原则,在本书的后面会讲到的;

第三步:总结概括,将几个类别都总结概括出一个结论,结论在总结概括出大的结论,直至金字塔结构最顶部的结论为止。

引用本书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用结构思考力来分析相亲这个问题。

假设有一个媒人想给你的一位女性朋友介绍男朋友,你问她那男生怎么样啊,她给你的回答是:那个小伙子真是个不错的人,他的个头高高的,人也长得标致,富有人情味,人特别聪明,记忆力也挺不错的,待人也和气,擅长搞数字方面的计算,是个非常潇洒的小伙子……听下来怎么样?一个字乱,只知道这个男生是个不错的人,但想要说到底哪里不错,还得拿个本子出来捋一下。然后才能给你的女性朋友介绍这个男生。捋一下就简单了,先把这几个信息全部列出来:

- 个头高高的
- 人也长得标致
- 富有人情味
- 人特别聪明
- 记忆力也挺不错
- 待人也和气
- 擅长搞数字方面的计算
- 非常潇洒

然后将这全部的信息进行分类,可以看出,主要包括外表、待人、头脑三个方面有关的,这样结构一下就明了了。最后将这3个方面总结概括,你就可以向你的朋友这样说了:这个小伙子头脑灵活,待人亲切而且一表人才。

简单总结一下,结构思考力的四大原则就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其中最核心的关键是结论先行,这恰恰又是跟我们中方表达相反的,因此我们要有意识的训练这种思维,而构建金字塔结构的两种方法一个是自上而下设想问题回答式,一个是自下而上概括总结式,总之,你不能单独只熟练一种方法,应该是不同场景使用不同方法。

完。

2018.12.13/14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看完了这本书。

中心观点——结构思考力可以帮助我们构化一个结构,在表达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地证明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做到清晰思考和有力表达

1.明确理念基础

“论”——结论先行。

网络时代时间最贵,需快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证”——以上统下。

表达的内容要分层次,这样才便于自己总结和他人理解。分解问题

“类”——归类分组

自下而上,将内容要点归纳分类,聚合内要点。

“比”——逻辑递进

没有逻辑顺序的表达常常让人无法理解并记住你的观点。

2.基于目标定主题

1)确定目标

ABCD 目标法

Actor受众,Behavior行为,Condition条件,Degree程度

2)设定主题

原则:简单,准确,利益

3)设计序言

S情景,让对方产生共鸣

C冲突,打破安全感,确认面临问题

Q疑问,从对方角度关心问题

A答案,提供解决方案

3.纵向结构分层次

1)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5w2h/2w1h]

2)自下而上—概括总结的聚合

4.横向结构选顺序

1)演绎法

1]标准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常见式:现象,原因,解决方案

2)归纳法

1]三种子结构

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

2]MECE 选择(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5.形象表达做演示

1.卖点包装:符合思维习惯、容易记忆、呈现简洁明了

2.形象表达:结构思考力的四个基本特点(论证类比)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一个培训师出的书,主要就是提炼、归纳、演绎、分类、总结等能力,读书时的议论文,写总结、计划、PPT其实都是所谓的结构思考力锻炼。

现在培训市场越来越细分,稂莠不齐,一个培训有几点能让人有思有悟就不错了,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