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非常深刻地剖析了美国名牌大学的精英教育现象。已经工作几年的我在看完这本书突然意识到家境普通、父母懵懂的自己在求学过程中还是有点儿幸运的,可能中国还没到阶级分化严重的地步吧。
优秀的绵羊指的是从出生就开始被安排好要上名校成为精英的孩子们。想被名校录取,可以说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培养方案,在接受此方案过程中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为此可能要牺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我发现中国的教育、我们的家庭也在走类似的路。
学生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的追求,包括对大学的憧憬。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会思考的绵羊是无法控制的。精英教育是几代人尤其是当事人的努力结果,原本想,假如我有孩子,ta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而不是我要去逼迫ta时,我再来重读此书。可是还是忍不住理了理。究竟是早一点认清规则去遵从以获制高点,还是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一些自由创新的思路和探索式的生活方式更好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答案:
高等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长和探索的一部分,而且这个旅程必须是学生本人为自己设计和践行的。
魔鬼训练越过名校的高门槛
- 把应试科目刷到高分
- 没有把握拿优的课程不选,失去了拓展并超越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域的机会。
- 获取教师推荐信。
- 培养加分特长。
- 从初中开始搞7或8门AP课,9或10项课外活动。
父母成为特权阶级
这一部分有些现象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过,我很酸的特别想指出,当你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时,你有别人家父母的水平吗?除了雇私教提分,精英群体的父母画像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最后一部分单独分析了这一现象,仅摘录一些片段:
1985年,美国250所重点大学中,有46%的学生来自美国收入前25%的家庭;而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55%。到2006年(该年统计数据样本要小一些),这一比例为67%。
学校越是显赫,它的学生构成就越是不平等。
SAT的本意是摸清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但实际上,它摸清的却是学生们的家庭收入。
精英学校录取学生时,会给予特殊照顾的三类人:捐款人、潜在捐款人,以及名人子女;教工子弟;运动员和校友子女(人数最多)。每一类人所占的比例大约从10%到25%不等。
在现行的录取政策下,最没有优势的群体是蓝领阶层和农业家庭的子女,在这一点上,他们甚至比不上亚裔学生,所以你在那些精英学校里几乎很少看到他们的影子。
绝大多数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申请这些大学,他们最终只能选择那些经费明显不足的州立大学,或者预算总是吃紧的社区学院,或者干脆不读大学。
一切都使得上层阶层从一出生就开始脱离其他社会阶层,而不是从大学起才开始脱离。
在诸如“为美国而教”这样的精英组织所宣扬的“奉献意识”,在骨子里是一种屈尊俯就,是一种傲慢。
他们客观上确实能帮助别人,但却是用一种能够保持自己优越感的方式去帮助——实际上,是强化这种优越感。
工薪阶层的孩子们会学习如何严格遵守纪律,所受的教育也都比较机械,大都是死记硬背的;职业人士的子女们则会学习如何创造,如何表达自我;而商业阶层的孩子们则会学习掌握权力、统治和自我掌控等内容。
一位学生写道,“当校方出钱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奢侈的教育,比如说如何拓展思维宽度或如何更有教养时,他们其实是在教你如何成为有钱人。”
去思考而不是一味遵从,随时跳出旧有框架
从书中也可知一流大学如何运行也少不了和商业机构很相似的营销策略。作者认为大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迎接社会,鼓励学生做自己,学会放弃和选择,追求自己的热爱。
我也发现自己潜意识里的这种焦虑情绪,过去的我可能自己也在绑架自己,过去的我虽然幸运地去了一个还可以的学校,可我的生活可说是比较安全缺缺乏体验的,但内心还是有所谓的对未知的迷茫。为什么要限制对生活的遐想?为什么不趁年轻闯一闯呢?
年轻人不应该惧怕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冲动和疑虑——即使它们很有可能迫使自己偏离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人生轨道。
过上有意义的成年人生活,一个人有必要成为一次孤儿。
当一个人独立了,他就该知道大学应该学什么,作者也写了一章(第三部分),出于以上的原因,这一章我建议自己先想一想再看作者的想法,把作者的想法和建议视为参考,而不是成为另一种“优秀的绵羊”。
值得敬佩的是,作者虽然深谙其中门道。但还是支持推动教育平等的。他自己作为名校教授,也是精英阶层,却设想了一些自我救赎方案,即使原本是按精英方案培养的,随时也可跳出来,他在第四部分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促使教育平等的资源分配方案。成为一个改变社会或是有影响力的人,可能会更快乐更有意义吧。
(P.S:前几天我妈妈发了妹妹的期末成绩给我,还算优秀,但她少不了又在说多少人比她好,让我回家去劝说她不要偷懒,其实就是在叫我要她做一个优秀的绵羊。当然她也要劝我我的生活问题。真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可以用自己的优秀去影响别人,但不可以躺着指点别人。昨天又刷屏一个瞎编的贫穷名牌大学生英年早逝的爆款文章。如果自己没有资质也没有努力的意识,父母的助推怎么也没用的,我们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加分没有推荐没有特招没有特长,就凭着聪明和努力往前的。)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这本书写的很好~书中所写正是作为大学生时内心所曾经纠结过甚至为此思考而烦躁过的问题。人最终还是得靠梦想而活,抛除梦想,其余目标都实现了也还是不会甘心的。(不过找到自己的梦想也不容易— —)看到三分之一处,有几点感触:
1.一直成功未必是好事。偶尔的失败能使人内心更坚强,抵御风险能力更强。失败并不可怕,需要正视它并吸取教训。
2.多数的压力来源于同伴。当多数人做出相类似的选择时,自己坚持做出自己内心“另类”的选择很难。当今社会,整个社会都是浮躁不安的,依凭自己爱好专心写作的人越来越少,做出选择时心理纠结程度越来越高。因而很敬佩一些插图师或者设计师,为了追寻梦想,果断中途退学而潜心思考并绘制自己作品。
3.所有人内心都是矛盾的。当习惯从事于非兴趣爱好所指的职业并获得成功的人,偶尔会产生放弃一切追寻自己兴趣的想法,但很少有人会有勇气做出新的选择。
4.当波莫纳学院的一位学生告诉我,她很想有机会去深入思考自己现在所学,但又对没有时间很无奈的时候,我建议她是否考虑放弃争取全A成绩的念头,这样便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她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似乎在责怪我试图向她灌输某种邪恶的想法。这个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放弃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本书作者分析了美国精英学生的状态,把他们比喻为“优秀的绵羊”,因为出生于上层家庭,从小就享受着更多的资源,理所应当地进入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为了GPA而学习,为了丰富简历而去做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但又因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而焦虑。
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很触动,身边很多的同学包括自己在内,大多时候都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绩点而拼命学习,等到考完试修完学分以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然后便陷入焦虑、恐慌。但是在遇到来自低一级学校的学生时又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鬼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感。
其实很羞愧,大学四年已经接近尾声,但扪心自问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到底想要学些什么,以后到底要做些什么,我还是答不上来。从大一进校就被问竺老校长的两问,摸索了四年依然毫无头绪。
这个社会本就不公平,社会阶层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阶级底层的人想要往上爬,跨过阶级门槛往往需要更高的成本以及更多的资源,但往往这些资源都已被上层社会的人所占用,根本没有突破阶级的机会。
作者认为现有的教育系统应该对这样的情况负责。想要改变现状,推行博雅教育是必要的,在人文、艺术的熏陶下,学生不再为了华丽的绩点而学习,这个社会也会少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许公平的社会还能在期盼中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