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永恒的芊眠
2017.07.26
(一)顿悟
“屡战屡败”的踏实功底
不颓废、不放弃的坚毅
初考七次达成所愿
应这句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年少刚直,个性十足
树敌于无形
咸丰二年
站在风口浪尖
然,时势造英雄
他的“忠义”之师压倒太平军
这也是他再陷“泥沼”的起因
三年“闭关”
藩爷拥有了“共情”的能力
学会海纳百川、藏污纳垢
应这句
“受挫受辱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志”
悟“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二)以私为公
同源长沙
初遇相见恨晚
性格迥异
一沉稳有加
一果断傲慢
低情商的批判
疏了二人关系
应这句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是藩爷的刚柔并济
是藩爷的惜才惜情
让友情重现
傲慢的左宗棠低谷
藩爷鼎力相助
也是自救的一步好棋
他磊落,无私,荐才,利国
应这句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悟“集众人之和,成天下之私”
(三)修身养性
藩爷敬才敬己
做到“相忘于江湖”
终令提携之人感动
由心的钦佩------自愧不如
然,逝者已矣,悔之晚矣
应这句
“位居高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别为自己定义
皮囊的好坏取决于自己
愚钝者、浮躁者、傲慢者……
均可因磨砺而通透、澄静、谦逊……
秘诀是“有恒”
应这句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收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悟“外在立身,内在立心”
(四)仁义有度
原生家庭不完美
决定人格命运的是自己
藩爷的仕途
最初目标只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死工资”的微薄收入
使藩爷窘迫
灰色收入解燃眉之急
此“灰”在当时并不灰
他妥协于世俗
应这句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
晚清的屈辱史
有因于“军饷薄奉制”
“高薪养廉”令湘君崛起
克己的藩爷守了“不靠当官发财”的誓言
执拗却害了他
父逝消兵权
反思“太柔则糜,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再现时一改往昔
海纳百川
藏污纳垢
悟“清高太过则伤人,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五)清与浊
至清无鱼
至浊而灭
古往今来“潜规则”一直都有
适度的“潜”
不会被“淹没”
且有益“健康”
这是藩爷的人情世故
于家里则相反
大道从简
藩爷有训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儿孙”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六)“人为”到“天命”的经年
气盛时
藩爷信“人定胜天”
以为“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
经历和精力让他以“命运”为支柱
深信“天命不可违”
暮年以为
“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通读《易经》
晓相卦之术
用人、处事两难时常卜
以为
“时未可为,则圣哲亦终无成;时可为,则事半功倍也,皆天也”
但仍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勉励年轻人
悟“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结)“勤”“恒”为智
本以为“智”和“慧”来源于“聪”和“明”
藩爷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
“智慧愈苦愈明”
他平实,谦逊
通读百家藏书
修己之“笨拙”
以为“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
藩爷曾以理学赋人
却知理学之优劣
以为“事分两面:‘正’两面和‘负’两面”
训“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诚则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藩爷命里两字为重:“勤”“恒”
霸语豪迈“千秋邈读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箴言今鉴可依
“不贪财,不失语,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之”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行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懒人”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以谋居半,天意居半”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轻财是以聚人,律己是以服人,量宽是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迟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读后感 第(2)篇此书之精妙,妙在写出了曾国藩的多面。他的矛盾处处可体现,例如晚年在天命学体系下,仍不忘勉励自己:“”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乎诸心,以所言者勉乎诸身。”他的“日课”并不轻松,他的境界也超乎同时代的诸多。
那么多人推崇备至,所读受益匪浅。每做一事,试问:“若文正为此事,何如?”则醍醐灌顶。尽管惰性还很强,但仍需为此而努力。人生需立榜样的话,曾也许是可见的、可追求的高境界。
本书较为通俗,曾所处年代毕竟小有年代,多年未读文言文,读家书颇费劲。这也是为什么读小说读不通换了此书读的原因。当下大家读书都求快,通俗化也许能收获更多读者。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读后感 第(3)篇出于好奇,对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颇有几分兴趣,眼下写这几号人物的书籍也有很多版本。之前读了唐浩明的《曾国藩》,这次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前一本以记述曾国藩一生大小事件为主,颇有点演义情节。此书以评论为主,第一篇以左宗棠为反衬,表现曾国藩从一个“愤青”到中兴名臣的成长之路。第二篇通过曾国藩统帅湘军期间和十二年两江总督期间的经济收入表现其清廉正直,始终以理学家自律,克己修身。第三篇写曾国藩从迷信、卜卦到“感知天命”,当然还有曾氏相面。
读完两本书,有两点感慨。一是每一个作者的笔下都有自己的一个“曾国藩”,如同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曾国藩”一样。二是同在写“曾国藩”,但是相同事件的“史料”大不相同。看来作者们也是真假难辨。这才是百年之前的历史人物,再过几百年,各类作者各种演义,想必“曾国藩”也就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