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施蛰存编辑的《域外诗抄》竟然没有德国诗人的。里尔克出生于布拉格,不知道我所看到的书籍里多说是德国诗人。注意里尔克是内子对其人似乎颇有重视之意,但我未曾读过他的诗,倒是不知道从哪本书里知道了他的一些八卦,特拉克尔据说是同时代排里尔克之后的德国诗人,维特根斯坦不喜欢里尔克,而是排第二的那位,因而资助特拉克尔不至于饿死。诗人也该是文学重点说的,木心《文学回忆录》里德国的哲学家思想家估计多得说不过来,诗人的影子看不见。译者冯至与施蛰存,朱自清,徐志摩等是同时代的人物,也是个诗人。施东西南北四面开花,偏巧绕过了德国,全貌大概上帝才看得全。
里尔克的信读起来确实亲切,大概这便是书信的特点,有特定的读者,讲起道理来显得肯定而真诚。十封信我看到的是忍耐,接受,随性,顺天,老庄多一点。附录里冯谈歌德与里尔克的相通,也谈自己与他的感应。关于“诗是经验”而不是感情的判断任冯怎么解释我是不能理解的,可能我读的诗少。冯解释和应用十四行诗的结构,虽说不是模仿,抄袭,但总算比较比较直白的给了我们一条关于写诗的技巧。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你有过很多大的悲哀,这些悲哀都已过去了。你说,这悲哀的过去也使你非常苦恼。但是,请你想一想,是不是这些大的悲哀并不曾由你生命的中心走过?当你悲哀的时候,是不是在你生命里并没有许多变化,在你本性的任何地方也无所改变?危险而恶劣的是那些悲哀,我们把它们运送到人群中,以遮盖它们的声音;像是敷敷衍衍治疗的病症,只是暂时退却,过些时又更可怕地发作;它们聚集在体内,成为一种没有生活过、被摈斥、被遗弃的生命,能以使我们死去。如果我们能比我们平素的知识所能达到的地方看得更远一点,稍微越过我们预感的前哨,那么也许我们将会以比担当我们的欢悦更大的信赖去担当我们的悲哀。因为它们(悲哀)都是那些时刻,正当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们生命;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于是这无人认识的“新”就立在中间,沉默无语。“n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竟然看了半年,每封信都解答了我的疑惑,当然还有一些地方仍旧疑惑不解,我也想有天遇到一个这样的先生,能够跟我讲明我的一切游移其实本属正常。很棒的一本书,非常推荐给年轻人阅读。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让人心醉的文字,不仅仅是关于诗歌的创作,更多的是对人生、寂寞、工作各种问题上的思考。当你觉得孤独寂寞的时候,可以读一读这本小书,它能带领着你走入自己的内心去感受生活,因为就如里尔克所说,在根本处,也正是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都是无名的孤单,但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因为无论如何,生活都是合理的。“如果有一种悲哀在你面前出现,它是从未见过的那么广大n如果有一种不安,像光与云影似地掠过你的行为与一切工作n你不要恐惧 ,你必须设想,n那是有些事在你身边发生了,n那是生活还没有忘记你,n它把你握在手中,它永不会让你失落n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n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n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