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罗伯特•墨顿的序“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写得很好,他提到一点,“《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第一卷 群体心理
一、t群体的一般特征。自觉地个性消失,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无意识、低智力等。
1、形成集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
2、传染的现象。
3、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相反。
二、分析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在大多数群体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2、易受暗示和轻信。这是一种集体幻觉的机制。“群体永远漫游者无意识的领地。”“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3、夸张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4、偏执、专横和保守。
5、群体的道德。“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人都有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如果加入到不负责任的群体,清楚不会受惩罚后,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2、群体的理性。群体对事情的论证,从逻辑上看十分拙劣。
3、群体的想象力。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而且非常敏感。
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说到底,就是崇拜一个神,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和要求狂热的宣传等。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包括五种: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二、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包括四种: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三、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1、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而非思想家,意志坚强、有强大的信仰,而“聚集成群的人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转向一个具备他们所没有的品质的人。”
2、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3、名望。名望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先天的名望(称号、财富和名誉)和个人名望(其中提到拿破仑那部分很有意思,或者可以用现在更流行的词来表述:气场)。
四、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主要分为两类:牢固、重要和持久的信念(如封建主义、基督教和新教)和短暂而易变的意见(如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或神秘主义)。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群体的分类。
(1)异质性群体:由各特点、各职业、各智力水平的个人组成。
a.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缺乏责任感
b.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具备责任感
(2)同质性群体
a.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
b.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
c.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说明:前文所述均为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种族是影响异质性群体的基本因素。但“群体”并非“种族全体”。种族精神是共同体间的质的规定性,而群体精神则是变动不居的。故从共同体这一层面看,种族精神代表文明状态,而群体精神代表野蛮状态。
选民群体。
选民群体同样不具批判精神,他们轻信、易怒、头脑简单。名望是征服他们的必要条件,欲将其彻底说服,候选人应毫无惧色地口头承诺最重要的改革,事实上选民并不关心自己支持的候选人在实行其竞选纲领方面走了多远,虽然正是此纲领使选民以为自己的选择受到保障。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如果众生集合都是愚昧
那单独的个体也同样归于无知的附庸
我不爱群居,但是我不可否认群体的魅力。群体会凝聚和团队本来分散的每一个个体。群体凝固了一种底蕴更强的力量,它可以拯救一个民族,也可以摧毁一个国家。群众一定不是数量,即便它有一个量的显现。群众它有能量,有决定权。但是我无法认同古斯塔夫·勒庞说的:“数量,即使正义。”还有他认为的“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礼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
0+0,永远都是等于0的。
错误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变得正确。就如同愚昧的个体,就算加入群体一样愚昧,脱离群体也不能改变他愚昧的本质。愚昧的个体不会因为改变身处的位置,就改变什么。愚昧不会因为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而改变。本质是不会因为处境和身处在人群就发生质变,愚昧的群体也不会因为成为单独的个体,而拥有智慧。数量永远不能作为评判公正和正义的标准,即便时代在变迁,但是运行的规则,永远也不会变。
国家是属于少数人的,大多数的人,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让少数的执权者去决策。但是我不认为“群众都是愚昧的,他们只能在伟大的领袖的带领下作出短暂而卑微的理性”。群体由每一个个体成,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声音,如果每个人都有抉择的权利,那国家就会混乱。
勒庞认为领袖们是通过“幻觉引发的激情疯狂刺激着人们走向礼貌之路。尽管存在理性,但是推动一切礼貌进步的却不是理性。倒不如说,推动礼貌进步依然还是各种情绪诸如尊严、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向往。”勒庞认为领袖们就是通过这些手段让群体变成狂热易变、容易轻信的动物。让他们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既会随意烧杀抢掠,却也同样表现得极其无私。勒庞是十分排斥群体,以及厌恶群体所带来的躁动,暴力,乃至低智的倾向。
勒庞的推理,本身已经带着思维的局限性和逻辑推理缺陷。他总认为群体是无意识和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的。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一些针对性词语,显现了勒庞对群体这个研究对象的主观局限性:
①人有意识的消失
②无意识的横行霸道
③思想和情感因暗示和交互感染的作用向一个方向发展
④把暗示带来的意念立即付诸行动。
而且他对妇女和儿童的定义,更证明了他狭隘的种族主义。勒庞认为群体就是有“脊髓中的本能”,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
虽然他的很多观点我都不认可,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的推动,群体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不否认他认为的群体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盲从和不理智。
舆论就是最好的案例,一个事情,无论是否于自己相关,每一个新闻热点和微博热点里,绝对少不了网友们不分是非,立场各异的一些对白。
他们的言辞,从不顾及对身处在舆论中心的人的影响和伤害。群体非理智行为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行为举动无疑是盲目和冲动的。评论和指责不会让一件事情变得更好,只会让无助的人更无助,错误的人更错误。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群体都有它的积极意义和缺陷,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夸大它的缺陷和否认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作为一个个体的时候,客观公正,作为群体,也是这般遵从道德的行为准则。
无论是在何时,做好个人,才能做好群体。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似懂非懂地读完这本书。感觉乌合之众描述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一个轮回,一个个体的必然。这里谈论的不是个人,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关于革命,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法律,作者在描述这些方面的群体理论是很多的逻辑我不能十分理解,而我能体会到的大概可以整理为一下几个方面。一个人一旦进入一个群体,智商便会骤降,容易跟随大众的意愿做选择;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数情况下会已少数服从多数的犯法进行决议,而多数人的观点在很多时候是粗浅的,但由于一旦出现问题,会共同承担而变得可以接受。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选择不是;另一方面,要征服一个群体,在于说服群体的核心人物,每一个群体必然有受到拥戴的核心人物;没有领导者的群体注定是一事无成的;观念一旦形成教条,就会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罪犯不会认为他们的所做所为是错误的,他们这样做也正因他们心中有一份信念,只是这份信念不被群众所接受。all in all,智者见智,得人心者得天下。于己,善于捕捉群体的心理,保持清醒;于人,抓住关键人物就能掌握一个群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