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3)篇

台北人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 第(1)篇

看完白先勇的《台北人》就想起章诒和,有点找对位的意思。这本虽叫台北人其实整本都是讲外省人,即国民党去台湾那些军人,眷属和相关人员等等,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心心念念“回”大陆,和台湾当地人没什么关系,感觉书名叫外省人似乎更贴切。章诒和这本里人物都和反右有关,文革坐牢的,斗死的,从人间消失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官一代。两本内容都很惨淡,《台北人》虽然中间也有对大段下层人的描写,甚至有几篇就是写女仆男仆等,但依然浓浓的上层阶级味道,这是天生就带有的军,官二代的因子,从小接触的就是锦衣玉食花红柳绿,而章议和《往事并不如烟》里她父辈那批人洋气万分,民盟原佬那些人哪个不是私货满满人又风流倜傥,光一个张伯驹的藏品就能让鉴宝节目羞愧的死去360次还不止。章从小生活就是亲王府的派头,和袁世凯家族,康有为家族都来往频频。书里就算写落难,都一股子酸的不能再酸的:某~~你们欠我们的,你们这群SB(她确实能这样骂如果看过书能想象)。白先勇的文字儒雅细腻,就连悲情都很隐忍,淡淡的,写女人又写的极好(尹雪艳,金大班,朱青)。就好似男同中的O,有时比女性更会发嗲浪语眉眼勾人。白先生也确实是男同中的O,我以为这是好事,他细腻的落在实处。而章议和刚好相反,文字呼呼冒着热气,像男人,似乎那常年监狱生活潜移默化融进笔墨,而不止是铭刻入血肉,她要“赔偿”,哪怕她嘴上说不需要赔偿时。可她有什么错!她耍大小姐脾气怎么就不可以,她有这个资本和底气。两位高官后代,一个台湾一个大陆,一个去美,一个关监狱。一个“娘”,一个“男人婆”。一个“有家不能回”,一个“家已非昔日”。这种错位般的对应,只叹多少亭台泯于历史烟花里。最后从文学上,从艺术上,白先勇的《台北人》写的非常好,章议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算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成分更多,应该不在文学和艺术考量内。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 第(2)篇

严格来讲,这是自己读的第一本白先勇的小说,但是听说他的名气却已经很久很久了,有种先闻其人再听其说之感。

这本书要带着背景去读,否则只能看到一个个看似杂乱的小故事。了解国民党初到台湾之时的处境、心态以及当时台湾政治特点,不难发现《台北人》这部小说其实已经囊括了当时台湾社会林林总总的人和事,最大化又最简洁地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

故事中的卢先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在成千上万被带到台湾的民众中,很快有很多人放弃了回大陆的希望,不知在多少个醉酒的晚上之后痛下心与前半生告别,也有很多像卢先生一样苦苦等待十余载,辛苦存着钱,保持心中的念想,最后前功尽弃终于一夜苍老,我想,也一定有不少人临时之前都不敢相信一辈子都不能再回到过去称之为故乡的那片土地,虽不过几百公里,却承载着一辈子的思念。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 第(3)篇

真的要说《台北人》比《纽约客》更能吸引我打动我,因为纽约客和台北人中间还是差了一个台北,而台北人恍如就是发生在十里洋场的老上海,在那个年代在那些人群。白先勇先生笔下的众生相,让我们看到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各个阶层的面相,比起退居小岛之前更多了一层思乡之情,无奈之情。而迫于现实,有些人面对现实有些人仍沉迷于过往,只是当看清了意识到了之后,种种唏嘘不已涌上心头涌上眉间,回首往事,是何等地不甘愿不死心。我们在彼岸,是无法想象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的悲凄。也许每当现实中出现了相似的情境,熟悉的背影时,又恍如隔世。但愿那只是一场春梦,醒来便知自己是杞人忧天伯虑愁眠了。可是那一巴掌下去,终究是打碎了自己的念想。烟花易冷人易散。该到曲终人散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