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300字(3)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作者:黄仁宇
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这本书呢?此书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融会黄先生数十年人生经验与治学体会与一体,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发人深思。书名虽为万历十五年,然而其内容却俯瞰了整个明朝的兴衰,并且告诉我们与以往历史书中不同的海瑞、张居正……读黄仁宇的书,你会深刻体会“历史给人以智慧”。这是一部打开中国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史景迁、牟复礼、杨联陞、刘志琴、陈学霖、赵世瑜、朱学勤、杨念群、江晓原、萧功秦、商传、樊树志、毛佩琦、厄普代克、王小波、王朔、谢冕、易中天、吴思等国内外众多名家一致推荐!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300字 第(1)篇

点到为止的历史书,没有以具体的“讲故事”的方式讲解万历当朝的历史事件,而是以不同的人物传记,多点式的构筑方式,搭建了一个宏观的万历年间的明朝政治概况。形式新颖,但是弊端明显,弊端之一就是每个故事不够深入,读者的确也知道了发生了什么,可是到底是如何、具体、详细的发生的?经过是什么?就不那么清楚了。或许是写给已有背景知识的读者吧,已经很熟悉大概历史进程的读者。不如一些小说讲的到位。或者说故事的连贯性不够,看过去后留下的是很模糊的记忆,张居正都死了那么多年了,到底是怎么又把皇帝给惹的差点掘他的坟?就因为小时候管皇帝管的太严?贪污太多?皇帝只会听其他倒张派的进言?我看过去后还是没明白,感觉作者没讲清楚,或者说作者给出的理由难以让我以逻辑关系生成一个完整的因果故事,又或者说以作者这种记录方式,得看个三五遍才能真正了解吧(原谅我只看了一遍)。再比如另一位首辅申时行,作者交代其以前姓徐,可是为啥改姓以及为啥改姓申,作者都完全没有交代,虽是小事不影响历史发展,可是却是影响阅读以及对申时行人物传记完整性的理解。

再来说说内容。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要么万历不是虎,要么就是作者没有终点描述他作为虎的那一面。这本书颠覆了我往常看的其他历史书籍影视作品——万历完全被其文官操纵着。比如申时行一章

“如果各部院寺的文官几个月都见不到皇帝一面,他们就很难维持信心,认为皇帝陛下对各种事情仍能充分掌握。此念一开,他们即会怀疑他对是非善恶可能已经置之度外。信念既失,疑窦即生,他们就很难再尽忠竭力。” 

Are you kidding me???? 见不到皇帝的大臣不检讨自己犯什么错而不招皇帝待见,反而去质疑皇帝对人民生活的了解不足?从而对皇帝失望,失去对其效忠的信念?!这....逻辑通嘛?是为人臣该有的想法吗?君权神授的概念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哪去了?OK,如果这一切是通的,那万历就真的不是“虎”了。年幼时登基,被其首辅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监管以致操控着,成年后处置了张、冯后,似乎也没能成为王朝的主宰,依然听从于新任首辅、协迫于各路文臣、还要妥协于自己的母亲。是万历这个皇帝当得太懦弱还是明朝的历史就是如此,还是我被其他非正史书籍混淆了对古代君臣关系的理解?总之,万历皇帝除了受限于祖宗流传下来的繁文缛节,还要“听命”于各路文臣,同时还要顾及后宫、宦官、内臣的利益关系,使自己的权利和真正的治国想法难以实施,这皇帝做的毫无“虎”气。

明朝的政治实施体现在:“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明朝重文轻武,文官占有绝对优势,维系文官之间的平衡就是皇帝执政之根本,也是王朝稳定之条件。说出这句话就已感觉到皇帝职能的架空,明明是个领导者,却硬生生成了一个和事佬。而这些个文官们,简直讨厌,本应辅佐皇帝,却一个个拉帮结派,处处与皇帝作对,非要皇帝听他们的,各种以罢官甚至自杀来要挟皇帝,达到自己的目的,以至于万历后来“甩手不干”。“万历皇帝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但并不缺乏清醒和机灵的头脑,然而他竟欣然接受了这种精神上的活埋。”就好像一个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毫无自主选择权的孩子,即便长大后,父母依然不放手,导致他极度自我怀疑,极度自我否定,反正结果都是听你们的,那你们还问我干什么?前段时间的留美博士控诉父母的万字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本朝可怕就可怕在了文官集团的操控性以及不自知性,直接导致权利的中心(皇帝)难以实施自己的权利,而人民更是难以被惠及。

“而在事实上,文官集团只能有一种传统的性格,而由于这个集团是本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它就必然会以自己的性格作为标榜,而责成全社会向它看齐。俭朴本来是一种美德,然而在这种条件下提倡俭朴,充其量也不外是一种手段,意在使行政问题简化,以适应政府本身的低能。”

明明自己的处理手段和方式很糟糕,却要迫使民众依其执行,社会何以发展?“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人民的自主性已经被强政所磨灭,犹如叛逆期的孩子一般,政策的推行只能是难上加难。

讲到李贽的时候,题目说他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后续文章也确实让人感受到了他的自相冲突,只是这样的冲突应该是他“自我争辩”的一种体现,而非他言行不一或者德行不一的表现。然而,这样一位大哲学家,“对于书本不愿亲自阅读,而是让助手朗诵以省目力。”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更让人震惊的是,他所谓的著书竟然是“大段文章照史书抄录,所不同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意见改换章节,编排次序,再加进若干评论。”这样一个人竟然还能被世人歌颂,传承,真是难以理解。看到后面,更是让人生气,明明是自己犯错,不承认,还美其名曰“自由”,并且认为这种自由并非每个人都能具有,“而只是进入了无善无恶境界的优秀分子的特权。” 用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是:就怕流氓有文化。

再来说说文章语言,不知是因为本书是历史类书籍,还是因为本文为英译本,亦或者是因为作者本人的语言习惯的原因,读起来较一般文学类读物更为吃力,总是得反复阅读,一句话看完并没能在脑子里形成理解和记忆,要返回去再看一遍才行,更不用说一目十行了。而且很容易“出戏”,读着读着就容易晃神,然后突然回来,问自己,刚才读到哪了?读的是啥?当然,这很大一部分是我的个人原因,并不全归结于本书语言和内容。总体来说,是一本风刮的很大,其实也就那样的网红书,很符合英文学术文章的critical writing,更别提注释、参考书目中的APA 格式了,都非常的西方。若不是我常年写学术文章,对这种模式很熟悉,读起来只怕会更容易出神。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300字 第(2)篇

#19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这本书大学的时候粗略的看过一次,当时真的是为了“读书”而去读书。前段时间补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立刻对明史充满了兴趣。有人说,读中国史必先读明史。从明清开始,中国就逐渐失去了唐宋的盛世之采,偶尔出现的繁荣昌盛也像是这个古老而巨大的社会的一次回光返照。也正是看过了45集的「大明王朝」后,对明朝的官吏,服饰,制度有了一次影像化的了解,所以再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增加了许多趣味和好奇心。

嘉靖在后世的评价是一位前20年励精图治,后20年不上朝,求仙问道的奇怪君王。而他的孙子万历,和他的黄爷爷竟然有极其相似的经历。万历九岁登基,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10年,在张病死后这位皇帝似乎看清了某些规律,开始效仿自己的皇爷爷,无为而治,用所谓来做他的抵抗。表面上看起来是皇帝自己的问题,黄仁宇用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来解释了皇帝和整个帝国发展进程的原因。

黄仁宇在自序里,直接提出了他的观点,“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他用五个人的一生来解释了这一观点,内阁首辅张居正,接替他的首辅申时行,军事天才戚继光,清官代表海瑞,和哲学家李贽。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我甚至在梦中都梦到过这种官场上的博弈。我们把官场上的博弈叫做“权谋”,而权谋之术则是每一个做官的人都要学习的重要课题。这种博弈太可怕了,陷在这种博弈之中,很难脱清干系,而走错了一步,就是万劫不复,也就是黄仁宇说的“身败名裂”。之所以我害怕,是因为在公司里这种博弈也随处可见,做事要先学“道”和“术“。对我来说这个真的太难了。

我在看「大明王朝1566」时,对这种观点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而在看了这本书后,似乎明白了和珅的那句话,“贪官如黄河之沙“。李贽作为这本书最后介绍的篇章里,作者提到李贽认为,“一个奇才卓识的人,在为公众的福利作出贡献的过程中,决不能过于爱惜声明,而瞻前顾后,拘束了自己的行动。他可以忍辱负重,也可以不择手段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李贽也强调,必须要以公众的利益为归依,而在伦理上的解释则是公众道德不同于私人道德,目的纯正则不妨手段是否纯正。(和马基雅弗利的观点十分相似。)

而李贽的身亡和张居正死后的名裂皆因“把一些单独看来不成其罪状的过失,贯穿一气,让人觉得头头是道。把可能的后果作为现实的罪行,也是本朝司法中由来已久的习惯。”作者在后记里也解释道,并非用本书来抵触道德的不好,而是指出道德不能代替法制,更不能道德极端化,一旦被利用后,可联想“文革”和“种族优秀主义”的危害。

这本书是一本开阔视野的好书,无论它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后记中作者字字珠玑,更显苦心。任何一种历史阶段都有利弊之分,中国有自己的弊端,但绝不能忽视他的伟大。而读史,是明智,更是警示。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一个最好的议题,政策、思想、制度,“世界上任何国家以任何主义解决问题都不可能依样画葫芦,都是要处在绝境、于柳暗花明之处读过难关,创造一种新环境”,“是在矛盾中得到统一。可见时势需要,即不可能亦成为可能。”

对自己的发展也是一本极好的书。生活永远不是一马平川,遇到问题去解决我们能解决的问题。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300字 第(3)篇

万历十五年(19)n很喜欢。作为被解聘的终身教授,还是想称呼一声黄教授。他的一生经历抗战前线参谋、海外文化学者的多样生涯,犀利的看到历史事件背后的暗潮涌动,但任何人文文化维度中的学者都不免在学界毁誉参半。晚年在大学扩建-缩编的“经济周期”轮回大潮中,遭遇解聘的他,又要面对学术尊严的辱没、妻儿生活的焦虑,以及复杂不平的内心带来的新的悲剧挑战。在领取社会福利金的清贫生活中,终于迎来了迟到的自我救赎。著作相继被接纳出版,引起万千生灵的共鸣,希望黄教授曲折的人生暮年能够获得最终的慰藉。回归本书,作者重心在传达自己的大历史观,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成为诸多问题背后的症结。且不论学界的毁誉,作为历史研究圈外人,我看到这样的观点还是觉得犀利有物。历史本就是后人虚幻精神世界的主观研判,并无对错之标准。但本书最让我感怀的,还不是这些。在黄教授的笔下,一位位被标签化的历史人物重归有血有肉的人被理解、被倾听,远古灵魂的人性脉搏在后世读者的面前重又跳起。就如万历皇帝朱翊钧,九五之尊的皇袍下却是一个孤独的囚徒,软禁在红墙黄瓦的紫禁城里,自己想做的事在祖先传统和文官大臣的比比声浪中被活埋于心。文官为上的制度体系下,阴阳并行的潜规则中,身边之人想要的只是一个泯灭个人情感的皇权标签。皇帝初时欲振基业,但欲顺己心而不得,手中无开朝祖先的威权,俨无逆流之力,不过罢朝做些无力的抗议。即使妃嫔无数在身边,三十年却未跨出宫墙一步。钟爱的郑贵妃生前无法传位于其子,身后不能同穴相伴……又如首辅张居正,得权得势,阴阳潜规则下己之所得激起的人欲难平亦将己覆之,改革之政也并无落实。后继首辅申时行洞悉时事又何如?做些矛盾的软化,解决燃眉之急,却依然改不了当朝大势。再如抗倭大将戚继光、模范清官海瑞,一个在潜规则下做妥协改进,有些成绩,利用潜规则改善私人生活;一个鄙斥潜规则,克己束人,严惩纲纪,立起刚正廉洁的大旗,不做妥协的处理现实问题——最终都在贫病交迫中退出世间,而大明王朝依旧……n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我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活在他人的精神桎梏之中。时代大势中,如何了于心,逸于世?n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