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自深深处 读后感(3)篇

自深深处
作者:奥斯卡·王尔德
《自深深处》记录了王尔德的情殇之路:1895年,王尔德的同性情人道格拉斯·波西的父亲昆斯贝理侯爵,因为儿子与王尔德之间的不伦交往,愤而起诉王尔德。王尔德在波西的怂恿下,进行反诉,最终被判入狱。 从入狱时几近窒息的锥心痛苦,到出狱时的宁和平静。一代才子到人生的最后旅程(出狱三年后,王尔德即病逝)才彻悟生命是以悲苦而非欣悦为底色的。而本书的文学价值也正在于艺术家诚实地面对自己命运的苦难,并在苦难中领悟到爱的伟大。本文译笔功力不俗,译文流畅,语词华美,情真意切,较好地还原了王尔德华丽唯美的写作风格。
自深深处 读后感 第(1)篇

巴黎有一块墓地,拉雪兹神父公墓,王尔德在那里沉睡。以前不少人专程前往,有的在墓碑前献吻,这一行为越来越多,很快上面都是红色的唇印,再后来为了保护墓碑,管理人在前面竖了玻璃罩。今年去了巴黎,想要去看他,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我在想,一个艺术家最大的渴望是什么?也许就是他这个人他的的作品能够战胜时间,走进更多人的生命。王尔德是天之骄子。他的才华横溢那么夺目,大放异彩。他深知自己的才华,以此为傲,毫不自谦。创作是艺术家的高光时刻。

而惹上同性丑闻,这是王尔德的至暗时刻,他没有了一切。这一封长信,写于里丁狱中,身败名裂的王尔德,写给波西,那个把他推向深渊的人。这封信写完两年,王尔德就与世长辞,没弄错的话,这是他的最后一个作品。

这一封信很有名,我看到了从来没有看过的王尔德。

首先,是不甘,是愤怒。王尔德身陷囹圄,破产,失去孩子的抚养权,饱受千夫之指,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拜波西所赐。王尔德发出控诉,直截了当的指出对方如何奢靡,不加节制,家庭关系如何糟糕,他如何被恨吞噬,更是一语中的点破,他如何的缺乏想象力,已经被仇恨所吞噬,并侵害到了他的艺术生命,最后推翻了他的生活。

要知道,事无巨细的把难堪写下来,比如某年某月对方花了多少个子,多么大的花销,这何尝不是一种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在现实面前撕破脸面的不堪。

其次,是对艺术的真知灼见。即使是在狱中,他没有选择放弃艺术,对于艺术的追求已经是他生命的信仰。在他看来,耶稣身上的浪漫精神,影响并拯救了他。他视耶稣为一个浪漫主义者,爱和想象力,让他走到世人中,走到同样期盼爱的艺术家里去。耶稣变成美的宽阔的理想,如果监狱是黑暗,耶稣则是耀眼的白光,耶稣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饱满的充满想象力的生命。但丁,歌德,都让他看见艺术的真善美。

有一个心理模型,总结一个人遇到巨变的内心转换: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不是每个人都会走完这五个过程,它很痛苦。王尔德的伟大,就在于他没有沉湎于私情,而是超越了痛苦,拥抱痛苦,在黑暗中凿光。

他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悲伤让他避而三舍,欢愉则是唯一的追求。来自于害怕失去那些支撑我们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当王尔德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巨大的变故让他措手不及,痛苦会蒙蔽一个人。记得看到王尔德说他开始理解痛苦的美,让我分明感到一种宽恕的力量,他做到了痛苦的转身。

关于痛苦:

尼采在其自传里说过,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杀不了的会让你变得强大。

《纸牌屋》木下总统说,There are two kinds of pain. The sort of pain that makes you strong or useless pain. The sort of pain that’s only suffering,痛苦分两种,一种让你更强,一种让你毫无用处的受罪。

看《Sense8》,八个互有通感的人,第一次连接的时候,是痛苦。痛苦把他们绑定在一起,意识到自身的痛苦之外还有共鸣的存在。

王尔德说:如果世界真的是由悲伤建成,那它也是由爱之手创建的。世界因人之魂而创建,没有别的途径能让灵魂达到完美的境界。快乐可使肉身美丽,但痛苦则让灵魂升华。

最后,是他的恳求。我没有想到在最后,王尔德在认清痛苦的之后,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已实属不易,让我震惊的是接近书尾的时候,他写给波西几个字:爱会让一切变得简单。

是的,他承认爱过,哪怕他失去了所有,哪怕世人不容,也不愿掩饰他的感情。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王尔德了。

如果我有天回到了巴黎,我会拜访拉雪兹神父公墓,来到王尔德的墓前,久久的坐一会儿。因为那里沉睡着一个美丽的灵魂。

自深深处 读后感 第(2)篇

读完整篇,从没读书之前就根植脑中的“伟大艺术家王尔德被自私的同性爱人蛊惑到身败名裂、含恨早逝”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到后来觉得也许是因为两人都有很大的性格问题才导致这段爱恋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到最后突然意识到王尔德依然期待波西的回信与出狱后与波西的会面,才明白这一整本书的责备、怨怼、愤恨,也不过是一对吵吵闹闹却无论如何都分不开的情侣吵架,我们所有读者像极了被迫听闺蜜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男友的控诉之后义愤填膺地劝她离开渣男,她却对我们哭完骂完、第二天转身又投向渣男怀抱的可恨又可怜的爱到失去自我的人。

王尔德用一本书的笔墨来说前任的坏话控诉前任的种种劣行,完全违背了“分手不出恶言”的恋爱基本素养。竟然还能得到出版流传,以及后世多年每位读者的鸣冤扼腕,也真是堪称文坛奇迹。

王尔德作为与波西这段感情的记叙人,有其作为记叙人的专属裨益,那就是——掌握话语权的人掌握叙事的正当视角。书写人拥有以个人视角切入事件的专属权利,作为当事人的书写人笔下的事件,并不是事件本身的样子,而是书写人眼中的样子。所以这样想来也挺为道格拉斯鸣不平的,毕竟在全世界热爱王尔德的读者这里,波西已经完全失去开口陈述的权利。

无论怎样,波西注定是王尔德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挚爱,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让王尔德为他散尽千金家财、名誉一败涂地、人生跌入深渊。不论怎样,这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这场爱恋本身,是比王尔德所有作品加起来还要更加淋漓尽致地对“浪漫主义”的诠释。

“爱”本就无公不公平、值不值得一说,爱了就爱了,也没有应该歌颂还是应该反省一说。爱的道理,没人能够搞懂、没人能够参破。

王尔德不能,你我也不能。

自深深处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花费了我很长时间,虽然只有二百多页,与其说是一封信,不如说是王尔德在狱中从心理成长到情感转变的心路历程。书的前半部分都是在指责道格拉斯以及他的父亲,就像一个怨妇一样,事无巨细的数落让他伤心、带给他痛苦的人,个人理解,这部分写的是王尔德初入监狱时的心情,千倍的痛苦,万倍的耻辱。看着洋洋洒洒的抱怨与指责,就很难让人有再读下去的欲望。后半部分,王尔德从对基督的艺术想象力中,明白了应该坦然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并且用这些经历筑成前半生缺失的性格成分,这也应该是他出狱后会再去找道格拉斯的暗示吧。因为对西方文化与希腊神话不了解,这部分读起来也是晦涩难懂,更多的内容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尔德通篇都在劝道格拉斯,看的出来他从未放弃过道格拉斯,更能看得出来他对道格拉斯的爱有多深,但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他在应该收获的年纪遇到了播种年纪的道格拉斯,所以注定不能圆满。读完之后还是颇有感触,原来爱一个人真的可以卑微到尘埃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