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在欺骗自己的路上走得太远了
我终于读完了安·德兰的《源泉》,80万字,断断续续用了近15个小时,我已经很久没有啃这样的大部头小说。精力是一方面,时间成本是另一方面。
可是《源泉》里的激情和力量让人无法舍弃,同时这是一本太诚实的书,让我无地自容,满面羞愧。
这本书主要讲了天才建筑师霍德华·洛克单枪匹马对抗整个世界,坚守自己英雄般的利己主义,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利己主义对很多人来说不熟悉,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被教导着在别人眼中寻找自己。
所谓的正确,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当你不一样的时候,别人就会来劝阻你,干扰你,改变你,让你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全。
比如劝你回家考公务员,在合适的时间结婚生孩子,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感情,赚更多的钱……总之,要符合亲人朋友及社会的期望。
然后我们没有了自我,生活在别人的意识里和阴影里,一生都是在逃避中度过。
大部分人的内心都有伤口,我们对自己撒谎——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可是,值得吗?这是谁的人生?
利己主义站在对立面,它强调为自己而活。人世间首要的权利便是自我的权利,人类首要的使命就是对自己尽职尽责。
它要求个人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坚持自己的见解。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那些浅薄的语句和思想在网上泛滥,就像是咀嚼过的口香糖,一嚼再嚼,啐掉,然后再捡起来,从一个人的嘴里转到另一个人的嘴里,吐到人行道上,粘到人的鞋底上,再送到人的嘴里,传到人的大脑里……
大多数人接受事物是因为那就是人们所给予他们的东西,而他们是什么观点都没有的。就像大多时候的我一样。
我从去年开始学习写影评,所有的电影在豆瓣上都有评分,在对一部电影做出判断的时间我会不自觉地参考豆瓣评分,8分以上,我会在心里把它先划入好片的范围,5分以下,在我心里就是烂片。
我甚至还会参考我所崇拜的写影评很厉害的人,当我与他们看法不一致时,我会怀疑自己。
后来随着我对电影视听语言、电影史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开始试着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判断,这个过程很难,因为知识的欠缺,读者的不理性反馈,但要写出我自己能认可的影评,这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你是否曾经拥有过真正的个人愿望?
不去问人家的看法,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听听内心的声音,你想要什么?
我们对自己了解得太少了,但若是我们寻找,总有一天我们会真正了解自己。说到底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别人无法窥视的灵魂。
每个人都创造着自己的意义,具有自己的形式,抱有自己的目标。
你真正热爱的应该是,你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的结果。
一个人的独立程度以及他对于工作那种原始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决定着他作为一个工作者的才能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而在所有恰当的人际关系中,不存在谁为谁作出牺牲的问题。
我们见过太多为了孩子将就的婚姻,为了父母妥协的职业选择,个人困在其中,只是为了心中的利他主义。这种利他主义破坏、歪曲和腐蚀了几乎所有东西。
在爱的名义下我们自愿使自己成为他人奴隶的人,贬低了人的尊严,贬低了爱的概念。
书里主要讲的是个人受到社会迫害,英雄孤身一人对抗公众。但是他们斗争,忍受痛苦,付出代价,他们赢了,社会因此进步,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出众的才华,也不必与社会对抗,但我们要忠于自己,过值得的一生。
有个古老的传说,说人最终会站在某个最高审判者面前历数自己的经历。于每个人来讲,我们终会在生命终止的时候回顾这一生,我最怕没有对自己诚实,浪费了此生。
源泉读后感 第(2)篇终于熬夜看完,大写的爽。撇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孰是孰非的问题,这是一部看起来很燃让你热血沸腾的小说。虽然是部哲学小说,但是并未显得晦涩难懂,虽然各种哲学性的思维与对话让小说流畅性略差,但这刚好与人物本身的性格相符,不会让人觉得突兀。洛克就是个神,一生坚守自我信念,不管社会评判,无视社会的抛弃和打击,不被舆论所控制,不为各种诱惑所动,平静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始终如一地执行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这个疯狂的世界向他俯首称臣,他仍然还是那副平静的雕塑般的神情。华纳德,一个最初与洛克一样追求正直的年轻人,在遭受现实世界的打击之后,绝望地打造了一个迎合大众口味俗不可耐低级趣味的报业帝国,把自己变成一个背离初衷的人,只在地下室的个人艺术陈列馆里默默展示曾经的自己。他认为世上不会有真正的正直存在,那些被社会公认为正直,纯粹,有自我精神不被混沌世界所侵蚀的年轻人,在他的各种威逼利诱之下都放弃了自我,彻底堕落。托黑,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舆论影响群众,聚集一帮二手货,企图从思想上统治世界,是最大Boss。每天给人群灌各种鸡汤,让他们做一个宽容仁慈认同他人摈弃自身个性去适应社会的人,然而却在无形中助长了人们贪婪软弱因为压抑自我而陷入对自我的绝望之中,从而更加坚定地跟随他。彼得·吉丁,一个拒绝面对自己内心,不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味以他人的眼光为目的生活的人。一步一步不择手段地达到他认为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也在一步一步地把自己丢掉,这应该也是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的选择。多米尼克,小说的女主。一直用相反的行为来掩盖真实自我,在精神世界上有着洁癖,无法容忍自己的所爱与他人分享,无法忍受无知的人们住进洛克的建筑里,所以她想尽办法阻止洛克的建筑物出现。是一个从本质上与华纳德相同的人物。老弗兰,很具现实感的一个人物,作为一名建筑师,懂得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妥协,作为父亲,尊重并接受女儿的选择,并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关切。老弗兰肯与女儿多米尼克的关系描写得非常精彩,兰德细腻地刻画了她眼中的父亲形象,虽用力不多,却极为传神地把终其一生守候的关心包容信任写出来。如果你的价值观动摇了可以读它,如果你的坚持松动了可以读它,如果你怀疑一切可以读它,如果你是自由主义可以读它,如果你是集体主义可以读它,如果你在现实社会无所适从的时候更要读它,因为“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源泉读后感 第(3)篇个人觉得这更像是一部戏剧,人物的思想性格设置倾向于脸谱化理想化,故事场景的编排也更着重其强烈的冲突,以及大段的对白表述,或许作者觉得这样更能清晰而强烈地表达其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我想,作者的目的很完美的达到了
从时间上看,这部完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著述,是以彼时的美国社会生态为背景,但恍惚间却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态无异,她对个人主义者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对在社会中生存的艰难不易的蔑视,以及“利他主义者“给人们思想带来的腐蚀和“操控“、给社会进步带来的阻碍做了生动形象的诠释,而这一切,就我们一贯所受的教育和现今社会普适价值观而言,无疑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反动
一部好书,不在乎它有多么华丽的文字和多么精妙的情节渲染,而在于它是否有精准的表达,和触发人们思考,甚至是颠覆性思考的力量
无可争议的五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