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何战胜拖延
[呲牙]拖延源自于痛苦,行动可以消除痛苦
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这种预期的痛苦,非常容易累积下来,使得拖延成瘾,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 明明半个月之后就是演讲比赛,却因为一直不太擅长当众演讲,一直对练习心生抗拒,直到赛前一天才临时抱佛脚,结果比赛表现又不好;
Why 为什么呢
脑科学告诉我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我们在实际行动前,就已经预想到了之后可能会遇到的痛苦,这种想象会激活大脑里负责产生疼痛的区域,从而导致拖延。
How to
1.驾驭习惯
所有的习惯,都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信号、反应程序、奖励机制和信念。
* 小兰每天下班后就往沙发上一躺,刷着手机等外卖,饱餐之后,她看着餐盘狼藉,也并不想动手收拾,久而久之,家里自然乱糟糟的,叫人看了就心烦气闷。于是小兰下定决心,想要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这天她下班后,又习惯性地要往沙发上躺,却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决心,小兰一咬牙爬了起来,走进厨房,洗菜切菜,开始动手做饭。三十分钟后,香喷喷的莴笋炒肉和上汤西兰花上桌,她拿起筷子,美味的食物让她胃口大开,十分开怀。如果又和平时一样,下班就瘫在沙发上,小兰此刻一定还饿着肚子等外卖,地上或许还放着前两天没来得及扔出去的包装盒。尝到了自己动手的甜头,小兰决定,以后都要下班就烧菜做饭,不仅健康,而且省钱。
在小兰的例子中,她接收了下班后回到家这个信号,把对这个信号的反应程序从“躺沙发点外卖”变成了“动手做饭”,获得了奖励:好吃又干净的晚餐,这个奖励坚定了她的信念:我以后下班要继续自己做饭,因为美味又健康。
小兰改变了“下班回家后的习惯”这个信号的反应,从自己做的美食中得到了奖励,坚定了改变旧习惯的信念,继而轻松驾驭新习惯,改变了那个懒散和拖延的自己。
2.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拖延也是一种逃避,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选择逃避,是因为某些任务让我们觉得不开心,不愿意去推进
比如:你不得不完成领导布置的报表编制工作,你很讨厌表格,但是领导明天就需要你把完成的表格发给他,不能拖延,怎么办?
那就把不开心的情绪抛到脑后,然后把数据整理分类吧,按照要求,把一个个数据变成一列列数据,把注意力放在数据有没有放对位置,而不是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憎恶情绪上,在检查数据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将这个任务完成。
3.分解任务
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通过完成25分钟的小任务,我们会忽略任务带来的不快,集中精神,快速完成,最终顺利完成整个大任务。
4.睡前计划与行程日记
在睡前制定明天的计划,会让我们的大脑提前进入行动状态,在睡梦中为我们第二天的行动筹谋和准备,使计划更顺利地进行。
结束了一天之后,记录行程日记,则可以帮助我们回顾采取的行动,并分析哪些更有效,可以保留,哪些无效,必须丢弃。
5.恰当的激励和奖励
比如,读完一章英文书后给自己来一个酸奶杯;练完一组人鱼线后去公园散散步;背完50个单词后看一集动画片……
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后,给自己一个个小奖励,这些小奖励最终累积成巨大成就感,拖延自然就不再是什么难题。
2.思考模式
专注思考
专注模式下,我们的注意力就像一道具有穿透力的激光,它会直射出去,打在关注的目标上,让我们能够一心一意地解决一个问题,而不会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干扰。
启用专注模式,常常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件事的基础概念,一切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轻松。
发散思考
发散模式让人在散漫中生发无数想法,然后在各种想法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从而间接解决当下的问题。
发散模式下,我们的注意力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不断扩散出去,照亮周围的事物,我们的思绪漫无目的地飘荡,而忽然间灵光一闪,得出问题的答案。
跳出思维定式
Why:为什么会陷入思维定式
当我们启动专注模式时,往往会集中注意到一点,而不会注意到与集中注意力钻研的那一点,不相关的其他点。这往往会使我们忽略掉一些重要的信息。
How to
- 懂得休息,跳出思维定式
这种情况下,你继续揪着问题不放,只会让状况更糟糕,不如暂时撒手,转移一下注意力,和同样有孩子的朋友聊聊天,整理一下家务,在放松的心情下,反而有可能得到和孩子沟通的新方法。
允许自己放松心情,甚至陷入白日梦的状态,能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因为拓宽了的信息结构和切入角度,会帮助我们跳出原有的框框,找到新思路。
但是,跳出专注模式,进入发散模式的时间不能够太久,因为时隔太久,专注模式留在我们大脑中的痕迹会慢慢消散,大脑会被其他事物占据,使得我们无法突破思维定式。
- 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
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越多,与世界链接越广泛越深入,我们就越不易陷入思维的固定套路,越能从比较大的角度看待当下的小问题,也更容易发现自己想法的不足之处,提升自己。
3.高效睡眠和休息
工作记忆:在大脑中留存很短的时间,然后迅速消散
长期记忆:在大脑中留存很久,并且在我们要用的时候,迅速想起。
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将大脑中的工作记忆不断转化为长期记忆
How to
有一个叫做“间隔重复”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加快这个过程。
我们需要不断重复这些信息,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反复,每天一点点,最后让它们顺利进入长期记忆。
而在知识从工作记忆进入长期记忆的过程中,一味的专注和投入是不完全合理的,必须要有恰当的间隔时间,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休息,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睡眠
1.t大脑会进行清理工作,清除不重要的记忆,并加强重要的记忆。
2.t在睡眠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一遍遍地加深这些知识点的神经模型。
3.t充足的睡眠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
因此,想要最大化睡眠效率,不妨在睡前温习需要掌握的重点,这会增加我们梦见它们的概率。
散步
在长久的专注学习后,离开当前的地点,去别的地方散步,并回想所学内容,会让我们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所学的东西,并增进对它们的理解。
虽然,专注会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但它有时也会妨碍我们发现新办法。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离开专注学习的场所,去外面散散步,会是很好的打破困局,得出新思路的好方法。
4.知识组块梳理
What?
知识组块是指将信息的内在联系结合到一起,并且组合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之前,已经有无数人看过世界地球,为什么魏格纳能够看出来,我们现在的七大洲其实原本是一块超级大陆呢?而其他人不能呢?
* 因为他在思考分析世界地图时,将碎片化的信息整理归纳,从大陆的形状、各大陆的岩石构成、化石构成等等琐细的知识中,推导出一条主线,搭建出知识组块,触发了大脑内跨功能区域的神经活动,才得出了这个别人没有得出来的创见。
How to?
专注于需要组块的信息
快速的通过大脑运作整理信息或者通过整理笔记。
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只有深入理解了信息,才能够按照正确结构将它组合起来
获取背景信息
了解所学信息在更宽广的图景中所处位置。
知道他在何时何地何种方式正确使用。
明确定位以后,才能正确的进行组块
搭建知识组块
头脑中的组块思维越丰富,组块快能力和速度就越强大。
搭建组块的过程也是不断对大脑进行训练的过程,不光要知道如何识别某个特定的问题还要针对不同形式和种类的问题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自动快速的抓住问题本质 迅速搜索有用信息。
最后还要通过间隔性的重复,将所学的信息所属的块进行不断的温习。
5.自我实验和记录
嗜烟如命,晚睡晚起的丘吉尔活到了90岁高寿
这也体现了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早睡早起,都是适合自己的。所以有些方法论需要通过自我实验去进行,勘察是否适合自己。
①自我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纠偏方法
②记录行动日志,除了可以使人有目标感之外,还可以让人提高效率集中注意力。
6.记忆力
记忆宫殿
* 比如,表层皮肤分成五层,从最外层到最里层,分别是: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如果使用记忆宫殿法来对它们进行快速记忆的话,可以这样处理:
* 把记忆宫殿当成一栋有地底层的房子,想象一下,你从地下室往上走,楼梯上满是仙人掌,这里就是棘细胞层,顺着楼梯走到厨房,你发现有人在地上撒了好多白砂糖,这里就是颗粒层;
* 接着继续上楼,去楼顶前,需要先停下来抹点防晒霜,这一层就是透明层,透明层和防晒霜一样,能抵御紫外线,现在,你走到楼顶上,那里晒着很多菜干,这里就是角质层,角质层就是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的,但是遇到水就可以吸收并膨胀,和菜干一样。
故事记忆
肌肉记忆
但不管用哪种方法 不断的重复也是很关键的
7.团队合作
正确看待自己的水平
避开思维漏洞和梳理知识
纠偏~
8.考试
考试是用来检测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
考试前一天快速复习
保证充足睡眠
考试中做题难题 易题互相切换着做
深呼吸
接纳情绪反应
仔细检查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每一条都戳中自己的问题
解答得非常详细和实用
实操性还是很强哒
推荐阅读^_^
学习之道 读后感 第(2)篇这本书主要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两个方面讲述了应该如何高效学习。看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是,在我们这么多年学习过程中,一直按照自己已经形成了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了的解题模式进行学习,虽然说也可以学好一门学科,但是存在更高效的方式是我们没有发现的。我们大脑更习惯安逸的思考模式,总是在做一些无用的事却给我们努力的表象。
书里提到了回想的重要性,其实这个方法在很多书里也提到了,但这的确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更倾向于不断看书来加深记忆,但在这种做法会让我们有一种已经理解了的感觉。正确的做法是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内容以后在脑中回想或者把你所学到的解释给其他人听。并不是先理解再解释,理解和解释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向别人解释一个原理的时候自己也在了解过程中。
这本书首先给出了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两种学习模式,专注模式是指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方式。(专注模式是把精神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关联的事物上。启用专注模式,常常是因为已掌握的基础概念对于你而言既熟悉又轻松。)发散模式则是让你离开所专注的事物给你灵感的一种思维模式。(发散模式则容纳了更为开阔的全局视野。如果你要学点新东西,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助你一臂之力。)
运用专注模式会让你易于陷于思维定式,而且过分关注问题本身会导致自己还没理解到题目意思就开始解答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同时运用发散模式和专注模式。(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处于集中状态下,发散模式就是被屏蔽的。任何学科中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两种基础思维模式之间的相互切换。一种模式接收信息并进行处理,再将结果传给另一种。)从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只需要你离开现在所处状态,换个心情去做别的事直到你的大脑自然忘记了之前的问题就可以了。而睡觉和运动是最佳的方式。在泰勒的幸福课里面也提到了运动和睡眠可以增强记忆力,他们可以看做是一种投资,在你花时间运动和睡觉以后会得到更多好处。
接着讲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普通人的大脑只会处理四种工作记忆,因此专注做一件事情显得尤为重要。将工作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便于记忆,二是多次重复练习。
要想熟练地掌握知识,就需要创造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构建组块主要有三个步骤:集中注意力,理解,获取背景信息。
这本书里还有个方法也让我很受益,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由难入简。在做任务清单的时候也是如此。一天中先把最困难的事情做完以后再做简单的事情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对一些琐碎的小事进行批处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效率的方法。而在考试的时候,先做比较困难的题目的时候,刚开始我们会进入专注模式,而当我们无法解答的时候,就跳到简单的题目上去,这时候发散模式就会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要避免自卑和自负的心理。当你认为自己总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你可能更多处于发散模式之中,会有很多创造力避免了思维定式的影响,你觉得自己学的比其他人学得慢的时候,你也会更加深入了解这个知识。过度自信是人的左脑控制的,每当你看完一本书或者写完作业时,过度自信会使你认为你完全掌握了这本书或这个作业全对,所以你需要对书进行回顾对作业进行检查等等。
最后,十个好的学习法则:
1. 运用回想。
2. 自我测试
3. 对问题进行组块
4. 间隔开重复动作
5.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6. 注意休息
7.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
8. 专注
9.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10. 心理对照
学习之道 读后感 第(3)篇很棒的一本书,结合一些学习力的视频一起看,相互印证。小孩子不爱读书,或者找不到读书的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
总结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我们大脑的科学原理,是发散模式和专注模式并行的,两者缺一不可,俗称的换脑子就是专注一段时间之后你可以去散散步让外界的刺激重新触发我们的记忆找到灵感。
二,我们大脑有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并且它只有四个板块,只有不断的练习记忆把它练熟悉了,我们才能把它放到工作记忆里面随时可以调用,否则它只是在我们的工作记忆里,同时存了四个东西就会被替换遗忘掉,可以参考我们记数字还有去超市买东西列清单。
三,怎么打败拖延以及给自己建立微小的习惯。
四,如何记忆,里面有宫殿记忆法,还有形象记忆法,重点讲到一个费曼学习法,通过向别人讲述而让自己真正弄明白这个知识。学习,理解,讲述,再从讲述里的不足理解更深一层,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记住。
大家看到了,我总结的要点也就四个,曾经有一个名人说过一句话,一本书,值得看的只有一句话。也有说一本书,只有20%的内容是这本书的精华。所以,看完一本书,把你自己认为精华的部分再讲述出来,这个东西就是你读书的印迹。
还必须知道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管你面对什么样的学习都有一样的过程,而且学习大部分是一样的套路,只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才能运用好这个套路学好自己想学的知识,从而解决现在众多人面临的学习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