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悉达多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悉达多
作者:赫尔曼·黑塞
上世纪60、70年代是欧美青年心灵自省的年代,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成为一时经典,类似该书的心灵旅程,也被许多流行歌手和乐团写进青年摇滚的歌声中。这本书成为摇滚史上梵高式的传奇人物尼克·德雷克的灵感来源。也被美国“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所欣赏。著名的台湾舞团云门舞集的保留剧目《流浪者之歌》正是由此改编。本书译本来自较早研究翻译黑塞作品的台湾著名翻译家、散文家苏念秋女士,为国内广大黑塞作品爱好者 提供了一个上佳的译本选择。
悉达多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相见恨晚的一本书,但却来得恰到好处!

     出世,入世;克己,放纵。如果人间本是轮回的一部分,那每个人都是属于永恒生命的。生命的意义只能靠自己去体会和选择。我们没有资格以爱的名义、以关怀的借口、以时间的累积去桎梏他人对生命的领悟。善良、忍耐和包容,同博学、智慧一样,不是用来使别人自惭形秽的,它们都只是望向内心的目光。

    而爱,是一枚拥有两面的硬币。快乐充盈的背后,是害怕失去的恐惧、关心则乱的焦虑、过度期许的失落和不可理喻的悲哀。放手,也许是个体尊重的必然,没有人是属于你的,包括你的孩子。悉达多最终在人间最原始的常伦中体会了痛苦和升华,他曾经嘲笑的为爱全心投入自我的愚蠢,成为了内心真正的摆渡之法。

    空虚只是表象,它源自失却了可付出和可坚持的未来及没有了目标的恍惚。若没有自省,历经艰难实现的短暂欢愉也只会是后路的束缚。保持谦卑有多难,原谅别人的欺骗,背叛,傲慢,冷漠有多难,如果,没有了“我”,还有什么是难?

    去我执的艰难,是因为我们总想把那些生命中重要的时刻永恒映在自己的感觉里而不是融入时间长河中。时间是延续的,它一直像水一样在生命中流淌,是我们自己,总想把它分割成无数段,仿佛只有阶段性才算可以交代的成长。时间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能活出无数的可能。不必只在一种教义下俯首,不必只有欲乐或涅槃两种完全对立的选择。

    得道的状态,并非空无一物的通透的完美,而是将“我”融入万物的圆融统一。将大自然作为心灵停靠的媒介,放下优越也放下自卑,静等伤口痊愈,心生宁静慈悲。

悉达多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首先,这本书的翻译似乎不太好,至少我读起来有点绕,以至于不知道是由于这本书太难读还是我太懒,让我读这本书读得有些久了。不过读得慢有些好处,比如我会有时间来思考一些事情,我也可以把自己的懒惰归结于我是在思考的,这一件事情上。

怎样描述悉达多咧?似乎无法描述,因为这就是我,正因为看不清我,我才要去看清我,太过玄妙。似乎又怎么也说不完,因为我也是哥文达。走走停停,走走停停,你不过是另外一个我。

人生走到尽头,才发现所求的不过是一份安宁。热烈过才会知道冷静,压抑过才会知道放纵,放纵过才会知道从容。这也正是悉达多的一生,哥文达的一生。我的一生。

人生好像一个环,总会从开始走到开始,从相遇走到相遇,从离别走到离别。

我们生活过得太累,大概就是我们对待他还不够从容吧。



悉达多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宗教的说服力只源于你信它,不源于它说的是真相。 倒是我们自己,我们因需要而创造。不是宗教中的诸神铸就了我们,是我们的需要创造了他们。从悉达多对乔达摩这段问话里,会想起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他说:“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不假外求。"n当发现我能理解悉达多的话,当然我知道只是我个人的,片面的,自己的理解,不禁浑身颤栗。整本书从一开始的 看本小说。然后开始接受他的设定 背景 词汇。再到看着他从 寻找‘我’ 然后 经历人生 然后 有个‘凡心’。去体会每种感悟 然后最后一章的共鸣。最后,对悉达多的轻吻。接受这个世界,不去评价它,不去找个标准来衡量它。每个人的思想 智慧 是不能通过任何语言表达出来的。没有东西是该被禁止或者约束的。也没有任何教义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并不是反驳任何教义,而是一切都是一致的,包容的。道可道非常道。一切都不需要努力的。只需要做到永远不停止思考。世界是一体的,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它,它都是一体并且通顺的。我继续按照我的‘逻辑通顺’原则去思考这个世界就好了。会把一切都串起来的。唵。这是第一遍。这本书值得我如同亲吻悉达多的额头一般重视,感恩。希望我在经历一些,再来体会新的感悟。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