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鲍勃·迪伦精选27首诗读后感(3)篇

鲍勃·迪伦精选27首诗
作者:鲍勃·迪伦
诗人、译者周公度翻译的美国民谣歌手、诗人鲍勃·迪伦诗选,这是鲍勃·迪伦的诗歌首次在中国刊物上发表。自1997年始,鲍勃·迪伦连续多年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隔19年之后,鲍勃·迪伦终于以其意在言外的诗性摘得诺贝尔文学奖。《飞地》丛刊创办于2012年春季,以选题策划的方式专辑出版,致力于当代新诗的深度观察和当下文化问题的多元思考。涵括当代诗歌、文学批评、哲学理论、当代艺术等领域,力求开放、前卫、独立。设计时尚精致,装帧豪华考究,材质丰饶变化,图文全彩印制。
鲍勃·迪伦精选27首诗读后感 第(1)篇

从大二开始我就始终认为看书一定要争取看原版的,而翻译的书籍仅仅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当翻译组在翻译作品时难免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绪,得出的作品再精彩也只能算是二次加工的产物,恰恰一本书每个人读出来的理解肯定是有差别的,就好像前段时间看完《万历十五年》去和朋友讨论时,发现我们的着重点就完全不一样,得出的一些结论也有偏差,但还真说不好谁对谁错(当然本书其实也算是二次加工了,不过算比较权威的)。每个人的经历与思考不同,看到的世界都会不一样。庄子讲过轮扁斫轮的故事,最后说: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其实说白了就是当一种思想被写作成书时它就已经是不完整的了,而经过数次编辑后必然又会遭受损失,更不用说语言的差异导致的意义转变,这些都是许多文学作品被曲解的原因。所以可能有人读完本作时会心生疑惑:鲍勃迪伦凭什么能拿诺贝尔奖?这和现在许多人怀疑孔子的伟大,怀疑《西游记》凭什么能进四大名著一个道理,想的太多,看的(原著)太少,有怀疑就去直接读原著,那时就算仍有疑虑也不是那种幼稚的问题,而是可以放上台面进行讨论的课题了(就比如现在的红学)。

鲍勃·迪伦精选27首诗读后感 第(2)篇

从来没听过他的歌,只是觉得,他作为2016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作为一个争议的歌手,作家,我应该看一下他的作品。

都说他的歌词是诗,诗也是歌词。看着他的作品,就觉得如同山间的风,清新拂面,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讲故事。

故事中,有心爱的她。

语言不繁琐,不深奥,不拗口。

却能够紧紧牵动人的心。

民谣,在我心中历来是以温暖人心的形象存在,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民谣歌手,背着吉他浪迹天涯,流连在各种餐馆酒吧。

很赞同对民谣像小米粥这样的比喻,清淡却温暖,节奏也很缓慢,歌词也总能唱到人心里面去。因为民谣的歌词,必然是从生活中来,从作者的心中来,从人生的经历中来,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每个人都能体会属于自己的情感。鲍勃迪伦也不例外。

从来都知道的是中国的民谣,不曾料到,在隔海相望的大陆对面,也曾有人在低吟。

反复的形式,与当代文学截然不同的风格使他年年获得提名,却失之交臂,终于2016年,击败众多高手,成为诺奖的得主,我觉得这是必然,在大众化的时代中独树一帜。

当然,有好有坏。

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不如想象中的好,当然只是个人观点。

鲍勃·迪伦精选27首诗读后感 第(3)篇

我是从朗读者中知道了鲍勃·迪伦,在那之前我不曾知晓,我想现在去了解也不为太晚。还记得那是一个漂亮的医生朗读的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听后,心情不再平静,仿佛身临其中,回想起那幕场景,又回响起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在这空中飘扬。

这个医生把这首歌词送给了那些降生在战乱中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远离战乱,在和平的时代创造自己的未来,我也是一名医学生,看到后,听到后,也想成为一名无国界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他们减少一点痛苦。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