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二开始我就始终认为看书一定要争取看原版的,而翻译的书籍仅仅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当翻译组在翻译作品时难免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绪,得出的作品再精彩也只能算是二次加工的产物,恰恰一本书每个人读出来的理解肯定是有差别的,就好像前段时间看完《万历十五年》去和朋友讨论时,发现我们的着重点就完全不一样,得出的一些结论也有偏差,但还真说不好谁对谁错(当然本书其实也算是二次加工了,不过算比较权威的)。每个人的经历与思考不同,看到的世界都会不一样。庄子讲过轮扁斫轮的故事,最后说: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其实说白了就是当一种思想被写作成书时它就已经是不完整的了,而经过数次编辑后必然又会遭受损失,更不用说语言的差异导致的意义转变,这些都是许多文学作品被曲解的原因。所以可能有人读完本作时会心生疑惑:鲍勃迪伦凭什么能拿诺贝尔奖?这和现在许多人怀疑孔子的伟大,怀疑《西游记》凭什么能进四大名著一个道理,想的太多,看的(原著)太少,有怀疑就去直接读原著,那时就算仍有疑虑也不是那种幼稚的问题,而是可以放上台面进行讨论的课题了(就比如现在的红学)。
鲍勃·迪伦精选27首诗读后感 第(2)篇从来没听过他的歌,只是觉得,他作为2016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作为一个争议的歌手,作家,我应该看一下他的作品。
都说他的歌词是诗,诗也是歌词。看着他的作品,就觉得如同山间的风,清新拂面,又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讲故事。
故事中,有心爱的她。
语言不繁琐,不深奥,不拗口。
却能够紧紧牵动人的心。
民谣,在我心中历来是以温暖人心的形象存在,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民谣歌手,背着吉他浪迹天涯,流连在各种餐馆酒吧。
很赞同对民谣像小米粥这样的比喻,清淡却温暖,节奏也很缓慢,歌词也总能唱到人心里面去。因为民谣的歌词,必然是从生活中来,从作者的心中来,从人生的经历中来,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每个人都能体会属于自己的情感。鲍勃迪伦也不例外。
从来都知道的是中国的民谣,不曾料到,在隔海相望的大陆对面,也曾有人在低吟。
反复的形式,与当代文学截然不同的风格使他年年获得提名,却失之交臂,终于2016年,击败众多高手,成为诺奖的得主,我觉得这是必然,在大众化的时代中独树一帜。
当然,有好有坏。
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不如想象中的好,当然只是个人观点。
鲍勃·迪伦精选27首诗读后感 第(3)篇我是从朗读者中知道了鲍勃·迪伦,在那之前我不曾知晓,我想现在去了解也不为太晚。还记得那是一个漂亮的医生朗读的是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听后,心情不再平静,仿佛身临其中,回想起那幕场景,又回响起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在这空中飘扬。
这个医生把这首歌词送给了那些降生在战乱中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远离战乱,在和平的时代创造自己的未来,我也是一名医学生,看到后,听到后,也想成为一名无国界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为他们减少一点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