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比利战争读后感1000字(3)篇

比利战争
作者:丹尼尔·凯斯
1979年,比利被判转往专收精神异常罪犯的“人间地狱”利玛医院。在那里,医师不相信他是多重人格分裂,对他施以电击疗法,强迫他服用各种镇静剂,阻碍了他的人格融合。比利如何幸存?初步融合成功的人格,何时才能重获自由?一个护士哭着请求他吃东西……比利现在意识到……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崩溃,那么就没有人能使自己崩溃了……他胃部肿胀,牙床一碰就流血,视线也开始模糊。当他把手从面前移开时,看到的只是手指在空气中划过的痕迹……比利拖着身体走到洗脸池旁,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枯黄,凹陷的眼睛周围有两个深深的黑圈。
比利战争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我这个人很无聊,总是试图找到生的意义。在我看这本书时,也经常思索这个问题:这么痛苦的活下去,死亡不应是一种幸福吗?比利的人生有何意义?他为什么不放弃?我最后也没有找到生的意义,但我学会了斗争,遇到不公一定要斗争,想方设法的告诉世界:我,无罪!

另一个道理是:永不放弃生命,这不是贪生怕死,这是一种信念!是不妥协的呐喊!我以后再也不会动轻生的念头了。

比利教会我最后一个道理是:永远的进行自我教育。对世界保持好奇之心,不断学习,不管有用没用,都要把知识发挥到最大用处。但学习知识要把眼光放远,不断扩展相关领域,这样才不会饿肚子,才有底气拒绝不公正的对待,更重要的是知识可以保护你。

这本书我很推荐。我一直相信只有看到最深的恶才能找到最真的善。这本书是以比利的视角写的,但里面处处体现了各方的利害关系:有政客、有媒体、有法官、有检察官、有公众、甚至是不怀好意的看守员和医生…全文蒙上了绝望、恐惧、愤怒的悲观情绪,但我依然推荐大家读一读。真的会学到好多东西。

另外,这本书提醒了我要慎言。不要做无脑喷子,我也时刻的提醒自己要慎独,不要因为没人看到就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比如键盘侠,我以后一定要时刻的告诫自己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不要攻击别人(尤其是品质方面)。要保持独立思考,千万不可人云亦云,谣言止于智者,不要像傻子般被人利用…总之,我要做更好的自己!

比利战争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人格转换是什么感觉?


“我能看到发生了什么,因为有一部分的我就站在那里。不知道你能否体会到,那种情景就好像你是个靠文字为生的人,但突然失去了阅读能力。刚才还看得懂,但转眼间就什么都不明白了。我被一片片地撕裂,能力消退。看着一个物理方程式,我知道自己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可突然间却什么都不明白了。”


常理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然而对于比利·米利根来说却是恰恰相反的。每种人格发挥自身优势,为了打破牢笼重返自由,也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而战。这还真是一场精彩的战争。


有位朋友的评论说得好,对能够转换成不同人格,拥有多种不同性格和能力的比利,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甚至有一丝羡慕,那是对能够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的向往之情。人生只有一次,无法像他一样体验各种人生,那便稍作妥协,在一种生活中做到极致,或是一种人生体验够了,放下,然后再去体验另一种。这样想,也许就没有遗憾了吧。


经历了各种苦难,最终融合了的比利选择了宽恕。我仿佛看见比利走入一扇充满光明的大门,以至于他的样貌也都模糊了,只留下一个闪闪发光的背影。人性的光芒,让我感动不已。


早安

比利战争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过去的一周,一口气读完了《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

以前学心理咨询的时候,读过《人格分裂的姑娘》,以了解多重人格这种精神性疾病,但说实话印象不深。这个24重人格的比利给我的震撼太强烈了。感谢作家的纪实性描述,我真切地看到了一个分裂出24个人格的人类个体是如何艰难地生存和生活的。

我不认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疾病。比利在不堪忍受的童年发展出了多重人格,我认为是大脑在应激反应下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为个体分担和承受不同的困境,在压力和夹缝中突破重围发展自我的一种精神反应。比利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是很复杂的,如果有一个理想的环境,可以帮助他控制和优化自己的子人格,让他的整合性人格老师能够成为光圈下的主要人格,这样就能让比利摆脱混乱时期,过上稳定而有意义的生活。

可惜啊,比利居然成了美国政治生态的牺牲品。美国人宣扬的博爱和人性到哪里去了?

正如文末所言,我相信多重人格这一现象对于人类探究自身的奥秘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一扇门,也许就通往人类理性思维的解密之路。

(比利2014年因癌症在俄亥俄州的一家养老院去世,以他的经历为题材的电影《拥挤的房间》一直难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