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再看《心》,
想起了木鱼大大关于人们对世界主观性的判断的不同,
导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说法,
觉得作者描写的先生,
也许内心所追求的,是理想主义的至真至善吧,
不允许内心产生一丝的恶,
所以会在K死后,
主观的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自我人性中那些恶的念头上,
两种极端心理的交织,
最后善战胜了恶,唯有一死方得解脱,
但人无完人,人心本就善恶交织,
放大了任何一方就无法掌握内心的平衡,
所以这么看了来人物性格决定地悲剧性也是无法避免的了,
再次感叹下,
作者在人物心理地描写上真的灰常厉害,
情绪渲染的很到位,
夏目漱石不愧是“国民大作家”,
好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心读后感1500字 第(2)篇突然想起来写评论,并非有什么高论,也不是有什么心得,断断续续读完这本,每个夜晚,心中烦躁之时。
上个寒假还跟朋友约定在分手前不看夏目漱石的书,我也不知道我之后是出于什么心理果断舍弃了之前看到一半的书,一定要跑过来看这本书,我好像真的是有着超强逆反心理的人诶)
夏目的心理描写真的不错,以至于一直让我有种强烈的代入感,平静的绝望,冷酷的分析,突然的迸发,决绝的死去。
无论是前篇的先生还是后篇的小少爷,都让我觉得极其不舒服。大晚上的还是不要看这种灰暗的文字吧。我应该还会回来再看一遍的,就先给个三心,毕竟你让我不舒服了一个多星期。
《心》和《哥儿(觉得坊ちゃん还是翻译成哥儿比较符合原作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也体现了夏目漱石前后期风格的转变,但二者都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人物心理刻画的功力,因而也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也许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会体会更深吧,如果是在上学的时候看,可能我并不会有太深感触。
比如《心》里面先生说的,人会在突然之间变坏,人不可信任。确实如此。人心难测,自私是人的天性,在利益面前,信任太脆弱了。
比如《哥儿》里面那个坦荡的“我”,很多人都想活得坦率,但是做不到。因为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在社会上,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别人给自己使绊子,担心伤别人面子……从而无法坦率。
可是信任和坦率,都是我们应该有的美好品质,可是在成长中,却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将其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