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说呢。
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长篇小说可以有充足的篇幅去写背景,而短篇小说必须尽快进入核心剧情,并且让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脑补出一个合理的情境。
短篇科幻小说尤其困难。因为科幻对背景的依赖性很强,脑补一个陌生的社会背景又无比困难。所以作者把故事打碎,再分多线重新编织在一起,很讨巧但是难度颇大的一个办法。故事非常碎片化,非常跳脱,但是整体性非常强。
只有两篇不是这么处理的,其中就有从个人认为最烂的那篇。《领悟》。
翻译可能要背锅,但我非常怀疑是不是作品本身有问题。每一次主角的“进化”剧情都会跳跃一次,然后作者会第一时间塞进一大堆酷炫的新概念告诉读者现在主角(或者是作者的想法)有多牛逼。
也许这么做有合理之处吧。突变对主角来说是一种顿悟,我们看到的非常突兀的改变对主角来说也是这样。但是这个处理方式并不是短篇小说中应该出现的。短篇小说应该做的,是一个概念反复玩到极致,给读者思考和恍然大悟的时间。这篇之所以我非常不喜欢,就是因为内容太多太复杂,看起来很像一个长篇的提纲,而且这些细节对情节大多无用。就好像看侦探小说用了很多炫酷的方法破解了种种谜题,最后侦探说“哈哈哈忘了告诉你们其实一开始就找到的凶器上就有凶手的指纹验一验就结案了”的感觉。
短篇小说的正面例子?第二篇,《巴比伦塔》。和《领悟》同样的线性结构,因为剧情简单,可读性和完成度反而要强很多。
至于其它几篇,那不是正面例子。那些神操作一般人学不来。
降临(又名《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第(2)篇一年半前发了一条朋友圈:如果你能看穿自己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你会尝试改变吗?(来自电影降临台词)影片中的女主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的知道未来的每一件事,包括她和丈夫的离婚,以及心爱的女儿在23岁时因意外离世,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当一起经历了降临这一历史性事件(女主正是在这次事件中学习了外星人的语言并获得了预知未来所有事情的能力,且知道了往后自己婚姻和女儿的结局)的男友人向她发出约会邀请的时候,女主迟疑了一会儿毅然接受了邀请。
古人有占卜算卦看相等,也算某种程度上的预知未来,但都有一条潜规则:不能算自己。预知未来也许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超能力,但预知自己的一生,清楚看见所有事,却是生活的终结。你知道所有的结果,不再有对明天的期待,当费尽心机避免某种不好结果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生活本身就是自己的感受,是过程。结局不一定美好,但为了一个体面结局而忽视感受,不去体验,最终只是过活而不是生活。
作为一本科幻小说合集,降临的作者有着非常扎实的理工科基础,逻辑严密的同时脑洞也突破天际,理论站的住脚的同时却并不卖弄,并不晦涩难懂。优秀的科幻作品最终都回归到人性的深刻探讨上,降临做到了,系列短篇中每一篇都有极深刻的,,,写不下去了,反正很优秀了。
降临(又名《你一生的故事》)读后感400字 第(3)篇因果逻辑和线性时间是绝对的吗?还是只是我们文明对这个宇宙一种单薄狭隘的解读?n后验的“缘由”和“起因”想要自洽,比弄懂宇宙演变的本质要简单得多得多。或许认同因果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取舍,我们为物理世界创造的所有科学解释是取舍,我们走过的万年人文历史也是取舍。同一个世界,有千种自圆其说的方式,或许每一种都只不过是这个宇宙一个粗劣的切面。《社会动物》一书提到,潜意识是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的思维在任何时刻都能同时接纳多达1100万条信息,但以最乐观估计,人也只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信息中的40条而已——如果把意识比作站在指挥台上的将军,置身于世界之外来观察世界,那么潜意识就好比数以百万计的侦察兵,散步在世界之中,不断发回潮水般的信号,引发瞬时响应——你曾经无条件信赖的线性思维和语法逻辑只能触及表层意识层面,而潜意识这些回传的信号为事物涂抹上情感的意味,直接反应为我们的情绪、生理、欲望,足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再读这本书,我忽然理解了一甲说的那句话,语言和逻辑只是对世界盲人摸象式的理解。如果你忽略了我们心中的爱慕、恐惧、忠诚与反感,就忽略了内心最基本的领域,忽略了那些足以决定你的人生最精彩之处的丰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