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学习小的生活技能,如打球、开车、弹琴、烹饪,n还是提升关键的工作能力,如写作、销售、编程、设计,n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但是,我们通常对练习有很多误解:n*练习就是不断重复。*只要练习的时间足够长,只要经过一万小时训练,能力就能变强。*只要足够努力刻苦,就能提高能力。而刻意练习的原则和方法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刻意练习》这本书就是学习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刻意练习的原则和方法告诉我们: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是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刻意练习》这本书是分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的:n一.天才的真相n二.如何区分无效练习和有效练习n三.刻意练习的四个原则n四.刻意练习的关键核心n五.运用刻意练习原则的实际案例n六.刻意练习总结nn一、天才的真相:n当我们遇到一个非同凡响的人时,往往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人生来就比别人优秀。我们经常说,“他真的很有天赋”,或者“她是真正的天才”。没错,这些人的确有着卓越的天才,它们深藏于他们的能力之中。但是,他们的天才,是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才能,通过适当的方法,我们也一样可以拥有这种才能。莫扎特:n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识别出升 A调或降E调。种种技能加持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难以解释。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级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Ayako Sakakibara)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完成了训练之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并且可以辨别出在钢琴上弹奏的单曲的音高。这项心理试验证明:n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那些被视为天才人物,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练习,那很多人就会说,我们也一样地在努力练习,为什么我们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就在于我们进行的是无效练习。二.有效练习和无效练习:n1.无效练习:n一般人学习或练习一种技能,采用的都是天真的练习法,即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自己的表现和水平。2.有效练习n只有有目的的练习,那种让我们专注的,及时获得反馈的,不断确定目标而且跳出舒适区的练习,才能够让我们快速的进步。这种有效练习就是刻意练习,那究竟怎样的练习才是刻意练习呢?刻意练习需要具备四个原则(专注、反馈、修正、走出舒适区)和一个核心特征(创建心理表征)。n三.刻意练习的四个原则:n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史蒂夫尝试记忆数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8个左右,经过练习,慢慢地突破9个、10个……,最终,他的成绩达到了不可思议的82个数字。在这个试验中,史蒂夫采用的练习方式是具有四个鲜明原则的刻意练习。1.专注(focus):史蒂夫练习的每时每刻都尽力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作者报出的数字,记忆、复述,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2.反馈(feedback):在记忆实验中,史蒂夫每次尝试都会得到立即反馈,是对还是错。通过反馈让他知道,哪些数字让他犯错,又是什么原因让他犯错。3.修正(fix):得到反馈以后史蒂夫不断地修正错误。4.走出舒适区:在记忆实验上,作者设计的训练让史蒂夫感觉到不太舒服,当史蒂夫背出来时就增加数字,总是让他不断地离开自己的舒适区。n四.刻意练习的关键核心:n刻意练习的关键核心是创建心理表征。1.什么是心理表征:n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中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抽象或形象。举个例子: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看到”那幅画。2.刻意练习方法中的关键核心就是创建心理表征。当“最强大脑们”练习提高记忆长数字串的能力时,他们的心理表征就是在心理上将那些数字按照自己的办法进行数字编码。写作的心理表征就是在写作前先构思: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获得些什么;选择哪些素材内容才能让读者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外科医生的心理表征就是在手术之前为了手术顺利完成精心确定一个手术计划。但若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他们会重新思考如何改变原有的手术计划,甚至会考虑创建另一种心理表征。3.如何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n杰出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杰出人物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而普通人创建的心理表征却是简单的,质量低的。也因此,当我们还是个初学者时让我们去找一个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我们的导师来为我们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会让我们事先看到成功到底是怎么样的,那样在通往成功的练习路上我们就不会茫然失措。n五.运用刻意练习原则的实际案例:n1.完全遵循刻意练习原则的案例:n美国海军通过著名的“王牌训练计划”提高飞行员的能力。在越战中1968年的前5个月里,美国海军击落9架米格战机,但损失了10架战机。美国海军制定了著名的“王牌训练计划”:它挑选最优秀的飞行员担任教官,假扮成敌方人员,与学生飞行员展开空战。除了不使用真正的导弹和子弹,其他的所有环境都与实战保持一致。在这些战斗中,担任教官的飞行员,会把学生逼到失败的边缘,以便学生了解飞机能做什么,怎么样才能摆脱困境。一旦飞行员降落地面,马上召开“战斗报告会”。在会议上,教官毫不留情地考问学生“你在空中的时候注意到了什么?你采取了什么行动?为什么选择采取那些行动?你犯了些什么错误?可以怎样改变?”并调出音像分析。慢慢地,学生飞行员学会问自己问题,他们每天在飞行时,都会认真汲取上一次模拟空战中的经验与教训。他们将学到的东西内化于心,建立心理表征。这种训练的效果惊人,接下来的时间里,美国海军每损失一架飞机,就平均击落12.5架北越战机。2.没有导师的情况n案例:富兰克林虽然棋艺未臻一流,但他在写作上的成就绝对一流。他成为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穷理查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富兰克林是如何在没有导师的条件下进行刻意练习的呢?n富兰克林发现他无法做到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为弥补这一不足,他找到《观察家》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并将它们改写成诗句。接下来,在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最初记下来的诗句和措辞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消失时,他再把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富兰克林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数量的积累。然后,富兰克林为了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仅让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辞,还忘记了那些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之后与原文对照,在根据原文的反馈之后进行调整。3.没有反馈工具时:n放射科医生面临的窘境:在每1000张乳房X射线的照片中,只有4~8例癌症病例有望被放射科医生发现。即使放射科医生察觉了可能是癌症的病变,其结果被送回到患者的私人医生那里,放射科医生也很少被告知患者的活体组织切片检查结果。放射科医生没有机会每次都获得准确的反馈。因此作者建议美国放射科医生收集多年来从病人手中获取的大量数字化的乳房X射线照片,建立一个这样的图片库,同时获得那些病人的病史,以使美国放射科医生通过汇总有价值的病例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六.总结:n刻意练习就是要明确目标、高度专注投入、及时反馈、进行修正、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创建心理表征,并持之以恒地坚持有效的练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完善和改进自己。即便我们不能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我们也有可能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来,让我们自己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性!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2000字 第(2)篇1.耐心地、谦虚地保持最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2.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学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找到学习共同体,隐性知识显性化,模仿榜样,培养多样性。
3.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地利用了那一能力而已。
4.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表现与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全部都是一系列普遍原则。我们把这种通用的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5.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6.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7.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8.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9.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10.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11.如果你足够多地练习做某件事情,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以帮助完成那件任务。
12.大脑对于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13.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会消失。
14.对于刻意练习,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要构筑它,以便从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变得可能做到。
15.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已经改变了大脑神经中的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16.杰出人物运用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能水平,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
17.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时一个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的练习,以磨炼技能。
18.刻意练习与其他类型的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差异。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19.如果在你所处的行业或领域之中,刻意练习可以实行,那么,你应当采用刻意练习。如果不是,那就要尽最大的可能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
20.一旦你已经辨认出杰出人物,那么,辨别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和其他人表现不同,那些差别就可以解释他的卓越成就。
21.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最佳的方法几乎总是找一位优秀的教练或者导师。
22.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正确的方法练习。
23.错误的思想认为,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我们很清楚这种思想错在哪里。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它会使人停下脚步,并且缓慢地下滑。
24.在专业的或商业的背景中涉及提高绩效和表现时,正确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改进相关技能”而不是“我们怎样传授相关知识”
25.最好的方法是 制定致力于改进技能培训计划,这些计划将补充或完全替代那些致力于传授知识的方法。
26.要记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是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27.当年自己改变时,可能需要更换导师。
28.导师只能引导你到达他们或者他们的学生曾经到达过的水平。
29.3F 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的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30.我们只有努力去复制杰出人物的成就,失败了就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失败,才能创造有效的心理表征。
31.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32.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时间存在一种可任何情形中运用的一般的“意志力”
33.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
34.一旦你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这种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你动机的一部分。
35.只要你认识到这种新身份来自你长时间的刻苦练习,专心提高自己的技能,那么进一步的练习给你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代价。
36.你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某个目标,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和你自己达成一个协议,你将尽自己的努力回归到之前的状态或者跨越停滞阶段,然后你再放弃。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不会放弃了。
37.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或者吸引他们加入一个现有的团体,并且将团体的同志情谊个共同的目标作为达到你自己目标的额外动机。
38.创新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各自领域或行业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天地。
39.杰出人物的进展只是在局外人看来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而正是这些小小的进展,才累积成重大的飞跃。
分享一波笔记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2000字 第(3)篇1.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本书从格拉德威尔的畅销书《异类》中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说起,批判地指出一个人要成为杰出人物、某一领域的精英只一万小时艰苦练习是不行的,很多人练习一辈子还是很平庸,因此提出需要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
2.刻意练习有用吗?
从身体和大脑的适应性提出“人与人天赋的差距虽然存在,但天赋可以后天培养,反驳了基因决定论”。
3.如何刻意练习?
找到优秀的导师,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反馈,提升难度再刻意练习,一步步成为领域大牛。并给出了如何找优秀导师——竞争性领域,大牛一目了然;一般领域,向他身边人了解,向上下游单位或机构打听。
4.如何让一个人愿意刻意练习?
从小父母以好玩的方式把某个领域引入孩子生活,引起其好奇心;长大后哥哥姐姐(或周围人)玩耍对其影响;究其本质,应让人对该领域引起兴趣,这样才愿意去刻意练习,可刻意练习也含有大量的艰苦练习,没有真正的感兴趣是很难坚持的。
本人感觉这本书更像是是一篇论文,全书只是在表达一个观点:想成为专业精英,只有大量练习是不行,要刻意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而这时一个优秀导师就很重要,他可以引导你如何一步步上台阶,每个台阶多高比较合适,突然发现我大天朝的应试教育不就是他主张的“刻意练习”吗!我天朝早已默默实行很很多年了,确实培养出了大批专业扎实的技术工人,效果跟好。所以,这是一套不错的方法论,在大师的成长前期是很有效的,但大师之所以成为了大师,更在于站在峰顶已无人可指导时,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对未知的好奇,对自我超越的探索。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有价值的,但思想性不足,是一本和他所批判的《异类》相似的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