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此书是《六六:读无用之书》中所见,其在文中说:“我结识这本书缘于朋友何凡的推荐。他把在樊登读书会的这本书的音频发给我,只能试听十五分钟,我申请了临时会员,在放假的这两天里听了又听,拾起笔墨,边听边临贴抄诗,并因这本书而买了樊登的会员卡。”“写这本书的老外比尔波特,其实没什么钱,在国外出版一本英文翻译中国古诗的书,不挣多少,来中国探望他魂牵梦萦的古人朋友们,行走的钱还是靠申请国家发的基金。他腰挎一壶残酒,手捧一片冰心,带着我们在文字间游走那些古人曾经到过的地方,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成就之处,其心之诚,其情之虔,在眼前的方寸之地,就给了我们诗和远方。”
用了几天的时间慢慢的通读了一遍,划了最多的线,也增加了很多的知识。在外国人写的书里增加中国的常识,想来汗颜。在书里不仅见到千年前的风景,更看见了千年来的变化,特别是当下的一年一变化。变了什么?20190131
寻人不遇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比尔波特(BillPorter)说他最早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期间,他接触了一些中国的佛道经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义,于是开始苦读中文。两年后,他中断了学业,搬到台湾,在寺庙里过起暮鼓晨钟的简单生活: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直到他结识了做庄子研究的中国女友——后来的妻子后,才离开寺庙,隐居在竹子湖边的一个家舍里,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并萌生了探访传说中的隐士的念头一个美国人,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带着自己从大洋彼岸珍藏的最好的威士忌和酒杯,背上行囊,独自一人朝圣那些甚至连国人自己都早已遗忘的古代诗人的坟墓。
寻人不遇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在国内游走诗经常会看到一些地名的时候会想起它们出现的诗句,比如看到灞桥,会想起“灞桥烟柳,年年伤别”;岳飞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朝天阙”也让家长的贺兰山闻名遐迩;走高速看到“横塘”、“长干里”不禁会想起“君住长干里,妾家在横塘。停船借相问,或恐是同乡。”……每次看到一些出现在诗词中的地名,总会让人产生莫名的亲切感。脚下你到过的土地先贤们也曾经来过、歌咏过,就是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最好例证。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曾经发愿要走遍古诗词中吟咏过的地方,可惜这个愿望是先由一个年近七旬的外国人率先替我们实现的。感谢比尔波特,他的不辞辛劳,脚步从南到北,甚至是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带着我们瞻仰诗人们留下的遗迹、奉上最至诚的敬意。“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