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愈亲密,愈不要伤害」
往往最容易伤害到的就是你最亲近的人,家人、爱人、朋友,越是亲密的关系,我们会投入更多的期待,一旦对方没有满足你的需求,你的心情就会特别焦躁或者产生极大的失落感。面对家人,我们往往存在宣泄性,有时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非秩序沟通实现的。在压力和委屈下的我们,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我们在宣泄过程中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等等的语言。最后我们的压力和不快是得到一定的释放,给家人却带来了伤害,如果家人对我们的伤害进行反弹,家庭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
再者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各方面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有一个同学学习成绩挺不错的,大家对她的性格觉得有些古怪,深入接触后才了解到就是从小被父母“潜移默化”了,她的妈妈不允许她带同学回家,否则就得挨打,不允许她跟“不正经”的人玩(这里的“不正经”就是一天到晚总开怀大笑的人),不让她过多的接触外界,形成了她现在孤僻怪异的性格,她完全是不怎么接触外界的,她不知道淘宝、阿里巴巴为何物,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是特别的封闭自己,她极度渴望有个交心朋友,却又对人保持一种忽远忽近的距离,从而陷入一种无限循环。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如同我那个同学,在父母扭曲的教育下,造成如今对任何人的接近都是点到为止,就如她所说“很孤独”。
我是爱你的,
但我希望我也能做我自己喜欢的事。
我是爱你的,
但请允许我做出和你不一样的选择。
愈亲密,愈不要伤害。
愈亲密,愈伤害(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13)读后感1000字 第(2)篇爱就别互相伤害,不然疼在你身,痛在我心的感受可不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自于亲密关系的困境和伤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会激发我们心底最深的无力无助,带来很多的沮丧和挫败感。这种发自心底、令人无处可逃的无力感能够很轻易地将人打败,而这些无法取舍的挣扎居然都源自于爱,如果你从没经历过这种感受那你该未自己感到庆幸,因为你真的比经过过这种伤害的人幸运。
丢了她(他),你或许还可以找另一位来替代,可是丢了自己,你该如何找回?那些不那么听话的男生、女生其实活得相对自在些,因为他们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想法和需求,如父母学历不高,然后就把读书的事都压到子女身上,一个好孩子此时想到的是如何才能把书读好来满足父母对于读书的期待,而一位不那么听话的孩子想的首先是如何才能活成自己,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好孩子面对来自父母的入侵时却倾向于屏蔽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接受接受父母的要求与指示的同时内心深处却是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你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无意识地选择了自我隔离,而隔离会留给入侵者更大的侵入空间来造成更多的伤害,慢慢就形成了一个逐步向下的负面循环,越来越迷失自己。怎么写着写着感觉自己在做一盘黑暗料理,自己先把它慢慢的吞下去吧。
愈亲密,愈伤害(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13)读后感1000字 第(3)篇父母给了你多少疼,当年他们就受过多少疼。
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这些父母喜欢习惯用自己的经验来为孩子规划生活。我们形容这种源自爱的行为为入侵。孩子采取隔绝自己内在感受的方法来承受父母对自己生活的入侵,屏蔽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在内心深处埋藏受到的伤害和挣扎。
这种封闭型孩子的故事里有全世界的立场,却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你追问他,那你怎么想?答案通常是长久的沉默或是令人更难过的回答:“我的想法就去他们开心就好啦”
不平等的自我印象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畸形发展,最终一定会以一方的爆发或崩溃介绍,比如突然叛逆的孩子,一夜变脸的爱人。
那些不曾被表达的情绪并没有死去,他们被活着埋进土里,注定在某一天要以更丑陋的面目爬出来。
在不同的环境和年龄阶段,你所要面对的,需要承担的,需要去理解的都不尽相同。因此一定要有能力彼此一起成长,才不会互相嫌弃。
你决定你自己!怕,懦弱就输一辈子。以奋不顾身的勇气一直一直一直向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