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乡愁无尽处
现代社会,从不曾离家的人,恐怕已少之又少。越来越多的人,因求学、工作、婚嫁、生存等原因而远走他乡,并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故乡已在回不去的远方。乡愁,于是成为这个时代最深切的悲伤和惆怅。
我对乡愁最初的感知,来自余光中的那首诗——《乡愁》。在那首诗里,乡愁是少年离家的想念和无助,是和爱人的苦涩分离,是和母亲的无奈死别,也是和故国家园的隔海相望、难以回归。
真的乡愁是离家之后才生成的,你不曾刻意体会,它已不知不觉根植在你灵魂深处。随时随地勾起你无尽的思绪。有时,是一种家乡的小吃;有时,是一句熟悉的乡音;有时,是一首家乡的歌谣;有时,只是一个熟知的地名……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历历在目却已遥不可及。对故乡的怀念,从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充斥着你,一点点细微的记忆,都会带给你强烈的触动。寂寞的时候抬头看天,觉得那朵天边飘过的云也来自故乡,带来了亲友的问候和关切。
你处于一种漂泊的状态,没有根基,没有依靠,也没有方向,只是随波逐流。这种漂泊让你游离在世界之外,所到的每一处都不是你记忆中的故乡。
当我读到熊培云的《追故乡的人》,他对于乡村生活的记忆是如此熟悉,对于乡愁的抒写是如此真切,那些精湛隽永的短文和一帧帧黑白画面,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
他在《上大学的树》里写到:“一批批的大树进城了,农村千疮百孔。那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棵考上大学的树。和这些被削枝去杈的树的命运一样,我当年也是被时代的巨浪连根拔起,冲进了城市,待漂浮不动了,就在一个角落里扎下根来。”很多和他一样生于乡村的农家孩子,“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此告别故土,在城市生活。就好像那些来自乡野的树,在城里难免“水土不服”,灰头土脸。
这或许就是我始终很难融入城市的原因吧!当我回到田间,脚踏土地,我便会觉得安心 自在。他又说:“一个人只有离开故土,才能茁壮成长。”在故乡,你只是一个盆景,不断地走出去,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就好像不断地给自己换盆,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数。
故乡,就是用来怀念的。一旦离开,我们就将永远失去故乡。我们一次一次地回归,又一次一次地远离,故乡已经不止是一个地理和人情的存在,而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一种思想寄托。
熊培云说,故乡是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为了能够早日从沉重的故乡情结中走出来,他一面不知疲倦地回到故乡,甘愿成为故乡的囚徒;一面以更宽阔的世界为故乡,以天地和自然为故乡,以思维为故乡。作为一个追故乡的人,他试图在找到故乡的同时找到自由。
他后来走过许多地方,巴黎、纽约和东京,在巴黎大学的校园里,在美国乡村的大树下,他有一种回家的“怦然心动”,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回味这句话时,我忽然意识到,乡愁其实是一种对未知命运的不安和惶恐,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愫。人类和母体分离的那一刻,就离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踏上了追寻之路。辗转几十年的上下求索,不过是为了一个安心之所。
心无归处,故乡何在?
追故乡的人读后感 第(2)篇作为少小离家的游子,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和追思也与日俱增。对熊先生有关故乡的哲思深有同感。我相信每一位离家远行的游子都会有相似的体会。
故乡是双重枷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和天涯。每个人要像爱故乡一样爱天涯。只有那样,他才有可能是自由的 。人生常有的一种失落是,你原以为能够永恒的东西,在你的眼里慢慢被磨蚀,而你也从最初的无能为力变得无动于衷。
活在故乡,你可能只是一个盆栽。为此,你必须经历一次次换盆,直到真正找到能够容纳你浩瀚生命的土地,属于你并能够见证你勇敢的战场。从故乡到世界,又从世界到故乡。我们这辈子的很多得失与寻找,无外乎前半生找后半生,后半生找前半生。寻寻觅觅,寻到的与要寻的都只是半生缘。
故乡是一个神奇的词汇,它有时候检验你情感的浓度,有时候检验你情感的宽度。灵魂有多少种形状,故乡就有多少种形状。故乡如点,人生如线。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再也不想将自己局限在地理上的故乡了。我不希望自己沉迷于在空间上寻找过去,我愿意自己能够在时间上寻找未来。
我是一个追故乡的人。有时候追回童年,有时候追到天边。有时候追入文字,有时候追入月光。更多的时候,我是追进了梦里。而我梦里的故乡,或许在过去,或许在未来。或许已经消逝沉沦,或许永远不会到来。当我意识到凡我所热爱的地方就是我的命运,我猛然发现我的故乡与我的世界融为一体。我不再纠结于故乡既回不去也走不出了,我的过去与将来都已经安放于现在。中国人常讲安身立命。安身是为了肉体,立命是为了灵魂。二者从本质上说都是安顿。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得为自己找到安身之所与安心之所。
故乡是游子一生的软肋。叶赛宁不无深情地说:“我回到故乡即胜利。”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故乡以地理为起点,一个故乡以观念为终点。“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果你愿意将故乡装在心里,故乡就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存在。每个人都有精神上的故乡。当我们说到自己精神上的故乡时,内心会有一种喜悦甚至甜蜜的感觉。精神上的故乡,有时候会是地理上的故乡,有时在地理上的故乡之外。
我所在意的精神上的故乡,最重要的还是它是否可以将我带入一种自由而有尊严的美好状态。我说追故乡,有回到地理上的故乡的内涵,但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故乡,当然也包括我说的思维上的故乡。追故乡是一生的修炼,我希望在追故乡的过程中丰富并成就我自己。一个人,如果学会了诗意地生活,那么他生命中的每一刻都会变得诗意,因为每一刻的时光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黏土,由他来塑造,赋予形态,锻炼成诗歌。
我们之所以热爱故乡,沉迷于在时间与地理上找寻故乡,也是因为故乡如同我们自身,存在于虚空与无穷之间。故乡是一个时空概念,其最迷人处,当不在于空间,而在于时间。按照中文字面意思,故乡可以被理解为“已经逝去的家乡”。你能回到曾经的空间,却无法回到曾经的时间。故乡注定是精神性的,一如我们这个世界注定是精神性的。因为这种精神性,我深信故乡并非只是世界一隅,更是世界本身。
追故乡的人读后感 第(3)篇青山是主,人为客
借用上海的作家叶辛的题目,在他的文章中,在那个知青下乡的年代,对故乡的情感我想是下乡的地方更浓烈吧。
生来便奔波,直到终老,我们从出生的故乡,向外漂泊,探索世界也了解自己,年老总会有一种情感牵绊着回乡。所谓生于斯,故于斯也。
家乡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小时候的玩伴也四面八方奔走各方,每每回乡许多小孩子都不知道是谁家的,直叫人问你父亲的名字,甚至祖父名字。岁月不饶人,很多人都已不在,只有凄凉的房子空荡荡的结满蜘蛛网,就连筑巢的鸟儿也不曾光顾。甚至没有后人的房子被拆掉,夷为平地,仿佛不曾有人生活过。不免让人感慨,人终为客。
故乡情结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完了,浓烈的故乡情。中国从古到今都是重农,寻求安定的生活。以前的交通不便,背井离乡便可能是一生的逃离,从此他乡为故乡。回不去的家乡也在代继的相传中慢慢遗忘。
生在乡村,儿时的记忆犹新,最是接近大自然,最是开心快乐,深深的故乡情我想便是那时种下的吧。追故乡的人,单是题目就引人,阅读中更是牵肠挂肚,往事如烟纷至沓来,多少场景活灵活现到眼前,用不着脑袋刻意勾画,恨不得马上有一台时光机穿越时间去追寻那个自己。
我想当现代的机器在田里吐烟咆哮时,土地该会有多么的寂寞。儿时到如今,经历了纯手工到机械化的变化,如今大都可以两三个日子便收完庄稼,继续为生活奔波。人们变得忙起来,不再有村头聊天说话的人,不再有田地里套种几株水果树农作时解渴,不再有那么多人一同在田地里聊天劳作,也不再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
人
情感把人链接起来,由一个人可以向外无限的拓展,形成庞大的亲情关系网,甚至再向外扩大形成一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按照马克思哲学解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都说人和人不可以相比较,我想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避讳的吧,但还是会有各种比较,难免会断章取义,致人无限的烦恼。这种有亲情延续的关系便无限的形成了村庄,封闭在一个地方利用自然也和自然相处。
多年后,走出故乡的人,无论求学,求职,求生存,即使得不到体面的生活,每到一年之终也是之初也会回到家乡,看看村庄额额变化,见见村里的人,吃几顿饭,喝几壶酒,便不再有隔膜。故乡仿佛变成了一个驿站,包容着生活过的人,激励着生活过的人,再次启程奋斗奔波。
勾起回忆便难以嘎然而止,人终是客,那就先做几回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