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了自由和选择的人生值得活下去吗?
(ps:好久没写了,有书友私信以为我失踪了,哈哈~没哈,我一直都在。此刻需要一个暗中观察的表情。我写书评初衷也是想看完一本书总要留下点什么,当然因人而异,想写就写喽。所以喽,想看就看喽)
《发条橙》这本文学大师安东尼伯吉斯的惊世奇作,入选《时代》周刊,被大导演库布里克翻拍成经典电影,但影片被禁三十年,直到导演死后才得以解禁。看到这里一定会好奇这是什么书?其实书的内容很简单,讲了一个名叫亚历克斯的无恶不作的少年,由于一桩命案,被捕入狱,但监狱对他进行了一种实验,将他改造成一个只能行善不能作恶的人,他丧失了选择善恶的能力,丧失了自由意志,宛如一具行尸走肉。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被上了发条的橙子,任人摆布……
看完这本书,我不谈什么青少年犯罪之类的话题。我在想亚历克斯只能行善,不能作恶。当然表面看这是好事,大大减少了社会犯罪率。但深层次想,这是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当一个人失去了选择权和自由意志,那他还是个人吗?所以我想浅浅的谈谈自由和选择。
第一自由是什么?我问了身边同事,他想了想说: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答案。我比较喜欢伊曼努尔·康德说的:Freedom is not letting you do whatever you wanna but teaching you not to do the things you dont wanna do. 翻译过来就是: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也就是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这和有句励志的话很像,我命由我,不由天。如果现在你还是能为自己的事做主,不是整天浑浑噩噩,六神无主,那很庆幸你还是自由的。
第二有选择好,还是没选择好?这个问题我也问了同事,他说:有选择好。这个不予置评,选择无关对错,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对应的结果。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对不对呢?也许不是我们选择错了,而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不知道会有更好的结果。正如俞敏洪所说:因我们可以选择,果却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其实我们生活中充满了选择,当然有件事你无法选择,那就是来到这个人世。所以正应了那句:生不可选择,死无需选择,生死之间都是选择。但没有选择的人生你想过吗?这个我最先闯入脑海的是犯罪分子说的: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别无选择。然而电视剧往往回放他其实是可以选择的,但他放弃了选择。活佛加措说过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浮生如梦和昙花一现,一个放弃了选择,一个选择了放弃。还有一种就是励志的时候经常听到,就是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选择,专心一致做一件事。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选择?
是不是有点绕,反正我自己要被绕晕了?哈哈~最后还是把自己喜欢的杨绛先生的一句话送给看这篇文章的你: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以及在《朗读者》中董卿说的那句: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发条橙》作为邪典电影(Cult,又称反文化)的扛鼎之作,曾经饱受非议。据说因对该电影的模仿已发生了几起严重犯罪。
电影在Im cured这句经典台词后戛然而止,制约少年作恶的反射控制终于结束,他即将重返暴力和抽送(in-out)中了:病床上少年的眼神变化说明了一切。
但其实就原著本身,似乎并不太邪典:虽然前面也是大部分不加掩饰的双F(fight&fuck)剧情,原罪似的赤裸邪恶,但在人物内在转变时,多了一次自己放弃做恶回归常人的最终变化,而电影里是借鉴美国版本删去了的(这样一来男主人设变成了纯粹的恶)。
但就小说和电影的中心思想而言,讨论的是自由意志与善恶选择的神学命题(作者言),即假如我们只能被动的选择善,我们还能称之为人么,假如我们没有进行道德选择的可能了,善行还是道德么。
当然,小说中另一方面是一种政治隐喻,强行的反射疗法在一个阶段是政绩,之后又成了反对派的筹码。但就这个通过条件反射来给作恶添附生理痛苦的手段本身,怎么也很难不让人想起豫章书院、万磁王杨永信、戒网瘾学校这些东西。也许虚构世界之外的实在人间本身就已足够的Cult。
话说回来,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早已指出,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我们早就是规训的产物了。
所以,我们到底是人,还是巴普洛夫的狗呢[微笑]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库布里克的电影版让我印象深刻,也促使我马上看了这部原著。影片抛出了关于道德选择权的问题并最终给出了答案,我认为美国那位出版人之所以砍掉最后一章,也正是因为倒数第二章作为结尾有种戛然而止又意义明确、引人深思的意味,在关于道德选择权的探讨上能给观众致命一击。正如作者所说,砍掉了末章的小说就成了寓言,但他不希望如此,也无怪乎他对最后一章的固执。我个人认为有没有都挺好,没有最后一章对主人公是痊愈,对读者是一种打击,一种受伤,让重心落在了道德选择权;有则对读者是一种治愈,主人公从一个标签式的人物中挣脱,小说也更为完满,同时又保持了对道德选择权的探讨(但没有前者那样斩钉截铁)。
另外电影版对小说的完成度很高,由于我是先看电影,因此在阅读小说时经常代入影片的片段,并没有什么违和感。如果各位时间不是很充裕的话,看看电影,再补一下小说末章就够了。毕竟小说是翻译过来的,读起来不是那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