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非常感动,也非常的令人深省。
也许是看了番外的缘故,知道最后是魏巍救了方木,有些不可置信,但仍觉得这个世上其实是有光明存在的,是那一个个墓碑上的无名人,是那一束束纯洁的百合。《心理罪》也许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因为有一群正直果敢的警察不惜牺牲生命也在守护者我们,我们应该对他们有崇高的敬意。
《心理罪》系列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暗河》了,最让人觉得心痛,也最让人觉得无计可施,贴近我们生活的最大犯罪,当看到郑霖三人被注入钢块中的时候真的非常痛心,他们用生命拯救了四个被拐儿童,用生命在为自己的战友谱写出新的篇章。那条背负着拐卖儿童的暗河,未见光明,生长在其中的盲鱼,亦不懂何为光明,它们将自己的眼睛退化了,藏匿于黑暗。但丁树成,邢至森的死,会让这条暗河重见光明,无关一切,只关正义,只关人性。
最后,我不太喜欢廖亚凡这个人设,甚至关于她悲惨的遭遇,我只能略表同情,也许是社会将她变成那个样子,但是我却不能容忍我去喜欢这样的一个女生。最后,还是希望方木能够好好的珍视米楠,她是一个好女孩。
所有的爱情都是卑微的,在你向他敞开心扉的时候,就已经心甘情愿地投降。这本就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你,偏偏在尘埃中,内心充满喜悦。
我叫方木。我是一个警察。32岁。我也许能活到60岁、70岁,或者更长。不管我能活多久,在我的余生中只有一件事情可做。 以警察的名义,熄灭那缕强光。心理罪(全集)读后感300字 第(2)篇
可以说最后一本城市之光严重影响了我对这本书的打分。前几部里,除了暗河那总孤胆英雄让我不是很接受以外,多数情节都很好也很吸引人。但最后一部这感情线哟……不客气的说,让人反胃。
大概男作者和女读者的脑回路不同吧,对于我们女性认为的渣男事实,我在评论区还看到过男女读者争论起来的情况,男读者认为方木不渣这样很正常,女读者觉得简直渣死了。(就这个男女争论我谈点个人看法,不限此书,在我看到的很多高素质的男读者,他即使看到书中有和自己意见相反的读书评论,多数是不置可否不作评论,就算评论也绝对是有理有据对事不对人。但有很多能得女读者吵起来的男读者,注意我说的是吵,真的素质很低,评论里来干巴无味没有依据,但人身攻击的话可不老少,还动不动说不过了就诅咒人。我曾经发表过一个稍有争议的评论,就真的遇到过这样的人,说的话又恶毒又无知。我翻了一下他的书架,哎,也就懂了。以后再遇到这种不说事实上来就人身攻击的,我就默默的删了拉黑,这种人,和他们争论都嫌侮辱了自己。所以姐妹们,遇到那种不会以事以据说话的人,上来就满嘴人身攻击的人,别吵了,删评拉黑不影响心情是王道。)再转回这本书,我觉得大概就是男作者和我们脑回路不同的缘故吧,兴许他想用让方木陷在这段莫名其妙的三角恋里的描写来塑造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形象,但是对我这样感情观非常凌厉的女读者来说,简直恶心到不能忍。这城市之光要不是最后一本,就凭他这渣男作派,我说不准都得弃文。真的,最后一本的感情线太失败了,直接掉一二颗星啊!
男作者们,下回你们想写感情线,而且是对主角起正面作用的感情线的话,求求你们一定多问问身边多位女性朋友们的意见啊!千万不要以为你们觉得好的我们也觉得好,你们男人觉得种马小说好,哪个女人肯买账呢?
最后一条感情线,败兴之极。
心理罪(全集)读后感300字 第(3)篇好久没有一气呵成如此酣畅淋漓地读完了一套系列小说。心理罪不仅是一个个案件组成的犯罪的谜题和破题记录,更是见证了方木的成长史,洞察犯罪心理的天赋带给他个人生活的灾难多过于福报,赐予他背负的责任远胜于荣誉。置身于茫茫黑暗中哪怕燃烧自己依然尽力发出亮光,只为这一刻守护安宁。雷米自身的职业原因,笔下的心理罪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人物饱满的情感,这也是我最钦佩的一点。除却主角,罪犯、三教九流、普通人乃至不同的警察都形象鲜明,尽管心理罪的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有其缺陷也不乏套路,但他不因犯罪而止于破案,从前传到终结体现了以犯罪成因入手从个人本源到社会性集体意识的批判。永远直面现实,剖析现实是作家难得的品质。p.s推荐初看者,一定要沿着时间脉络来看才不会破坏阅读体验,尤其前传看完以后不要先看番外,提前翻答案很无趣。时间顺序阅读排序是前传、画像、教化场,暗河、心理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