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营之光》这本书单纯从互联网运营角度看,讲解是比较系统的,既有运营需具备的普遍技能、普遍分工,又有各种类型产品的特点整合。阅读门槛不高,运营可以看,产品经理、设计师也都可以看并且很容易看懂。这也让我想到其实所谓的互联网门槛并不高,而相关企业更在意的是经验和网感,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时间,极为短暂,有些所谓的经验,可能是世俗定义的成功者所书写,但并不能很严谨地验证,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他的运营能力,还是这个产品自己的内在魅力,亦或是单纯的幸运,更或者是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基础。作者本人也非常年轻,按他说可能有七八年从业经验,没有运营过用户体量庞大的平台。
因此不能纵向对比,也不好客观评价水准。但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访问量、客单价、转化率根本上,都是在走类似线下零售的薄利多销的套路,即使你不炒股,你也被互联网圈成一棵韭菜。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究竟是什么?过去的这些年来是不是把它神化了。撇开互联网来看,这个世界改变了吗?无非还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生产和加工,是人类基础生存的依托,第三产业是运输、通讯、商业、金融等等偏向服务的。而互联网的基本构成我认为无非是“工具+数据+算法”,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互联网就是服务与第三产业的工具或者就属于第三产业。从商业逻辑看,可以对应到《运营之光》所述谁的不同业务类型的产品,作者没有写明具体是什么产品,我根据自己的见闻补充说明一下:
1.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较为注重效率和体验,通常是产品大于运营的,因而在较长的时间里,运营端最重要的关注点就是用户增长,主要手段可能包括渠道推广、BD和部分活动等,运营跟数据打交道会比较多。(比如美图秀秀、爱剪辑、美柚、墨迹天气、UC浏览器)
2.社交/社区类产品
社交/社区类产品注重社交氛围、话题和玩法,是一种需要运营和产品并重的产品形态。
(比如QQ、微信、脉脉)
3.内容类产品
要能持续做出独特、高质量的好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包装好,让用户更易于消费
(比如知乎、站酷、哔哩哔哩、)
4.电商类产品(淘宝、天猫、京东、饿了么、唯品会、亚马逊)
5.平台类产品(这个分类有点怪,我觉得大部分电商都是平台类的,小店小品牌自己不具备开发和维护一个独立电商网站的能力)
6.游戏类产品
(王者荣耀、消消乐)
而说到运营人的技巧。写文案,是广告行业的基本功,写软文,先贩卖焦虑;数据分析,其实是统计学的范畴;维护种子用户,其实是销售人员的基本工作;SEO运营、广告运营,就像电线杆子上的狗皮膏药,QQ群小组运营,则类似传统电销。内容运营,其实更是相当于一个传统媒体上的小编,产品也是重品牌,讲人设的。无非就是传播和转化。
不同的运营阶段,就是销售链条的搭建完成度,其实运营就是依托互联网进行营销:
不同的是,互联网的用户体量,基于我国人口的庞大基数,给某些互联网人带来的美好机遇是做增长的时候很可能会有指数型的模型,这主要因为
1.裂变式拉新
2.大数据推荐机制
3.返现返点等购买激励手段
为了追求精确到一毛两毛的利益,我们默认思考没有成本,可以无限地或者不知不觉地把私人时间投入进去。遇到618、双11、双12,提前两周预热就开始攒着点什么,等到活动当天半夜不睡觉开始抢红了眼,甚至为了凑单买些本来不需要的东西,想要便宜也可以不停转发。当然,最近也意识到作为普通人其实也并不忙,花点时间能换来实惠何乐不为?空闲的时候抖音快手都是快乐,省钱当然还更务实些。甚至运营从业者或者互联网从业者也是韭菜,因为门槛低,上手快,运营从业者的青春也在被收割,互联网总是流传着35岁的都市传说般的故事……
人与真实世界的连结虚幻
我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来说说,这也是我对未来互联网发展的疑惑所在,这些基本问题不知和运营产品是否有关呢。
衣。电商冲击了很多线下门店,可我不认为这样我们穿衣的质量有显著提高,尤其是女生,有很多衣服是修身款的,那需要试过才知是否好看,很多人会去门店试穿以后回家买,这种事情做不长久,最近快时尚品牌forever21已经撤出亚洲。另外以我设计师的经验看,修图什么的是必须的,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差异并不奇怪,更别提穿着以后的布料质感,是否透气,轻薄都很难从图上感知。
食。自从外卖配送费涨价也不补贴以后,我又开始自己出门觅食,很多老板都认得我了,有时候会问两句,对于我扫码支付也是非常信任。如果用户习惯会因为补贴改变,那要变回去又有多难?想想周末如果不出门,作为一个独居的外地人,有时候一天唯一说的一句话就是隔着半开的门缝和外卖小哥说谢谢,也没有怎么走路活动,莫名感觉不好。当然还有很多运动的APP,似乎和外卖之类的有些矛盾。。。还有很多送菜上门的,没体验过。也许互联网给我们更多元的选择吧。当然也有手段在网上创造网红店的故事。
住。其实一般人搬家、装修的频率并不高,我有些怀疑这类应用的必要性。但是现在热门的物联网的概念在家居家电方面不知道会如何,个人感觉技术壁垒高,普通人要消费起不知道现实不现实。
行。坐公交地铁二维码很方便,公交能查班次这是好的。打的的问题,滴滴现在也不补贴了,作为女生很少打车的我一直也更愿意坐正规的士,不用接电话和司机描述这个我也很陌生的地方,也觉得能看到师傅的真实信息很安心,现在没便宜多少,更很少用了。买机票火车票很方便,暂时还有些长一辈的不识字,他们也不怎么出远门。
未来会如何呢?也许这个行业不再热门,但会像我们每天三餐睡觉一样想当然,希望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会更健康安全美好。(写于2019年5月19)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读后感 第(2)篇《运营之光》——一本名叫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但又绝不仅限于互联网运营方法论的书,分享一下我认为可以迁徙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底层规律:n1.几个职场基本认知:n▫️有坑是常态,人人皆会造坑;n▫️挖了坑不可怕,填坑能力是关键;n▫️尽力做到——每次都要让自己挖的坑比之前小一点点;n▫️每次挖坑连累了队友,一定要想尽办法弥补,哪怕请客吃饭。2.关于心态:n▫️有时只有抱着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秉持着一种“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3.效率意识:n▫️在效率意识的观念下,你的所有时间及所有在做的工作,可能都是成本。所以,在相同的成本投入下,你如何能让自己的产出变得更大?如何持续去优化自己的投入产出比?n▫️简单一点讲,一个时刻把“效率”两个字挂在脑海中的人,会不断问自己一些问题,以此来检视和警醒自己。比如说:我过去这一周都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有产出的,哪些事情产出不太够?哪些事情的产出效率尤其高,值得我花更多时间投入?而哪些事情产出不明显,我可能可以完全忽略它?n4.关于做局:n▫️但凡是局,必然有小有大,有简有繁。无论局大局小,组局成功的关键,总是在于你要能够一一界定清楚,局内各方的价值供给关系,并在其中穿针引线,优先引入某种较为稀缺的价值,从而逐步让各方间的价值供给关系从最初的假想一点点变为确立。5.技能提升:n在一个新的行业内获得一项扎实的新技能,很可能需要你满足两个条件:n▫️你此前已经拥有了某项具体相关的技能,且对之还算熟悉;n▫️你需要把自己置身于需要用到该项新技能的真实实践环境中,去大量进行实践练习,唯有这个过程才能让你把此前那项“相关的技能”转化成为一项全新的新技能。6.思维框架:n▫️逻辑能力较强的人语言表达方面往往是有组织的。说话表达往往有框架有条理,思路清晰。比如,在回答问题时他会喜欢用“起因-经过-结果”、“案例-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等框架来进行回答。框架不是为了束缚思维,而是用来整理思路。▫️尝试给自己建立某种思考框架,并尝试在自己所有可能会经历的相关场景中都持续强制自己使用相应框架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持续几个月后,通常是会有些效果的。▫️此外,推荐参考一下《思考的技术》《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方法》《创新者的思考》《学会提问》等书,都是我看过关于逻辑和思考方法方面的一些好书。7.关于成长:n▫️一个人要想快速成长,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承受压力,二是背负风险,并能够试着在高风险或大压力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产出结果,除此之外无他。8.如何搭建一个良性的成长循环:n▫️把自己放入充满挑战的环境中n▫️面临疑惑和不确定问题,找高手讨教n▫️有新的思路和启发,及时记录n▫️把启发付诸于实践,并持续调整优化n▫️把成就和产出分享出来n▫️实践后,有新问题,就会循环n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读后感 第(3)篇完结一本读了蛮久的书,怎么说也是一件惬意的事,尤其是周末,而且是雨天。在我这个没接触过互联网行业的外行看来,这本书也是干货满满的。作者从对运营的认知,做运营的方法论,对行业的看法,做好运营从入门进阶到大牛各阶段所需技能和注意事项,讲到反过来运营人对行业、对公司、老板的的一些期许,以及对互联网本质和发展的思考。基于作者工作和操盘的团队经历,讲解中穿插运营案例,令人印象深刻,文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对运营的热爱,以及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有些观点还是赞同和启迪思考的。所有工作都是从微观操作技能层面开始,上升到宏观层面,最后升华的艺术。文中有一句提到产品经理的话,大意是不要把自己当做正常人,从自身出发的需求有时不代表大众的需求。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有片面性,自身只处于金字塔的一个剖面,大部门接触了解的也就是这个剖面平面上的事,对上下立体的了解不多,了解了也感受不深刻。貌似互联网时代开放了,接触信息多了,但是现在大量算法根据你浏览记录只推送你喜欢的内容,又引起新认知的偏差。关于‘推动’和‘触动’。作者讲一般的运营是推动用户,也就是套路用户,好的运营是触动用户,引起共鸣。反过来从用户自身想,多少消费行为是由我们自己作出的决定,还是被商家推动的。如果不止局限于消费,大部分行为都是被推着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