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决定翻开这本书第一页的那天,正是我父亲因肝癌去世两个月的日子……
近几年癌症发病率暴增其实所有人都有所耳闻,有目共睹。但所谓的侥幸心理又总让人觉得这病距离自己很远很远。直到我父亲被检查出肝癌晚期之后的1个月, 一个隔房亲戚确诊为乳腺癌,整整一年后父亲去世,就在父亲去世的第1个月,又一个隔房亲戚确诊为鼻咽癌,一个小弟确诊为白血病,他还那么小,三岁不到!突然觉得癌症已不是“世界人”的癌症,他离我们自己越来越近……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读一本关于《癌症·真相》的书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癌症难关依然难已攻克,但看过这本书以后会敬畏那些一直奋斗在医学研究领域开发新药的人,让癌症突破富有一线希望。并且简化成浅显易懂的医学知识让我们了解癌症。如果有一天再次面临癌症时,在这张死亡判决书下来时能够在恐慌中变得理智。除此之外,癌症除了治,那就是防。而对于防,全靠我们自身。个人认为自身有效的预防总比完全依赖他人的治疗更有先行力。在这里再说一个关于自己也关于空气质量的笑话,之前微博里面一直流传着一段:PM2.5算什么?在KTV里喝的啤酒二氧化碳浓度胜过PM250。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那以后确实去KTV的次数少了或者说根本就没再去过…… 环境污染与癌症是否有直接关系,我们不能冒然下定论,但庞大的数据显示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柴静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终身暴露的实验舱里。”所以之后的每一天,我出门必须带口罩,只有两种情况没有戴口罩,一是:确实搞忘了(两次),还有一种就是:当天空气质量特别好,但在最近的两个月里,这种情况只出现过一次~“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原谅我不得不再次引用柴静说的话。我是属于易感人群,如果以现在的空气指数出门,我只需要两天不带口罩,鼻炎,咽喉炎,秒犯。紧接着就是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所以我真的不想自己这么活。既然在生病与健康之间我们还有机会与能力去做出一次选择,那为何不选择有效的保护自已更健康的生活呢?
最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健康。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读后感1000字 第(2)篇癌症之所以让人恐惧,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它的无知。无知导致恐惧,作为癌症患者家属,我深感其受。一直对医学有浓厚兴趣的我,由于自身原来而错失了学医的机会。如今癌症患者家属这一身份的驱使,让我一直在寻求一些指导方法,偶然间看到一个书名,将信将疑我打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癌症,癌症与肿瘤的联系,致癌因素,癌症为何难治,现在癌症治疗的手段和新药物与其研究方向,揭示了当今社会上关于癌症的一些传言的真假性,并为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些救治指导方法等等。虽然不是一本系统的医学教科书,作者却以幽默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了癌症的这些疑难,向我们科普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的风趣。
作为普通的科普书,虽然不能教会我们这些普通民众学习如何自我诊断,对症下药,但至少让我们了解了癌症的基本常识,发挥了科普书的作用,让我们普通人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不至于因无知而恐慌、不知所措甚至盲目投医。
书中还提到: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是对抗癌症最好最有效的“良药”。这一点医生也常嘱咐病人家属要尽量让患者时常保持心情舒畅。对此我也表示完全认同。读完这边书,尽管我们还是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诊断,用药等,但起码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安慰,对“无知”有了一点点的了解,在面对这些灾难面前不再是茫然无措,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有一点点了解与理解。同时,还让我们知道: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与癌症做抗争,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新药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最后,衷心地祝愿人类与癌症的这场战役中,人类能够早日取得胜利!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读后感1000字 第(3)篇这本书名字用到了“真相”二字,目的想必是要纠偏。它的主要内容是癌症的科普(尤其是通过对一些传言的反驳、对有关癌症的新闻故事的专业解读),以及癌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的说明(尤其是专注在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像肺癌这类的特别适合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的,作者还专门用一章来说。所以,本书对于癌症的历史是没有涉及的,对于传统的三种疗法(手术、放疗、化疗)也是基本没有或很少论及的,想了解这方面信息的要去看《众病之王——癌症传》,毕竟靶向和免疫疗法还是属于相对少数。由于我之前看过《众》,对于癌症的知识已打下较好的基础,所以本书的缺失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本书对我来说的意义,主要是提供了《众》之后较新的知识,比如《众》只到基因疗法,而本书有讲到新的免疫疗法,再比如放疗最近有了一定的进展,用到了所谓的重离子。另外,本书相对《众》的不同之处,除了通过对传言反驳的方式来科普外,还加入了对一些中国特色内容的讨论,比如雾霾、中医以及谋财不害命的细胞免疫疗法。总的来说,本书比较像作者的癌症科普文章的集合(作者在美国做免疫疗法药物研究,专业程度没问题),虽然经过了一定的组织和编辑。从内容的丰富程度、完整性等方面看,跟《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建议对癌症的科普感兴趣的,还是先看完《众》再看这本比较好。还有一点,《众》中有浓浓的人文关怀,而本书则冷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