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通过一篇附录对自己这部作品《寒夜》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事件的来源以及造成这些人物悲剧命运根源进行了解剖。
作者告诉我们他在小说里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两个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靠做校对和做“花瓶”勉强度日,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间的纠纷,夹在中间受气的又是丈夫又是儿子的小公务员默默地吞着眼泪,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地流出去。”故事的发展大概是这样的:汪文宣,是个忠厚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念教育系的时候,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妻子曾树生“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可是旧社会的风气使他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而妻子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她追求自由和幸福。再加上两代人思想的差异,汪母对媳妇做“花瓶”抱有一腔的怨气,甚至说出“你只是我儿子的姘头”这样伤人自尊的话语,他越爱儿子,就越觉得媳妇做得不好,越狠媳妇。导致媳妇离开四川和银行里的陈主任去往兰州,曾树生的离开在读者的意料之中,在她去兰州的这段时间里汪文宣度日如年,因为他爱她,但在他漫长的等待中迎来的第二封长信却给了他当头一击,他渴望活下去,但他所做的一切无不是将自己一步步的推向死亡的深渊,最终因肺病在胜利的炮火中痛苦的离开人世。当曾树生在十二天的假期时日返回四川时,一切依旧,只是再也见不到自己曾经怜悯过的人,婆婆也带着儿子不知去向,她感受到的只是夜的寒冷。
所以到这里我也无法评判这场悲剧谁是谁非,其实这一切没有真正的谁对谁错,错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榨和凶残,像汪文宣、曾树生这样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然而这只是作者控诉当时社会的一角, 当时社会真正“得志”的是像图书公司(汪文宣工作地)周主任、小赵,像大川银行(曾树生工作地)陈主任这样的人,像汪文宣、钟老、唐柏青(文宣同学,死了妻儿,自己葬于车祸)这样善良老实、只想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的命运只有这一条选择。
一部《寒夜》 初看是写知识分子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悲剧命运,实则是作者通过当时社会的一角,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发出的沉痛的控诉,是替知识分子叫屈诉苦。
寒夜 读后感 第(2)篇巴金的《寒夜》,之前一直了解故事梗概和基本上所以的人物以及性格,甚至连所有主人公的结局都已经知道。但是今天,我才算是认认真真的把《寒夜》这本书看完。看完这本书,更深入的了解到每个主人公的内心。这本书基本上以汪文宣的视角展开,也以汪文宣来连接故事情节和发展,串联起了汪母以及他的妻子曾树生,更细致的表现了汪文宣怎么在社会,在自己的母亲和妻子的矛盾中一步步走向灭亡。不得不说在文章中,汪母和树生都是汪文宣最重要也最爱的人,同时她们两个也一直爱着关心着汪文宣。但是,她们都是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爱着文宣,并互相两个不妥协还经常争吵,使得汪文宣夹在她们两个中间左右为难,生活在压抑的家庭环境当中。他一直渴望母亲和妻子和解或者和睦相处,但是他又不够坚决,一直比较懦弱,站在既不想违背母亲又不想伤害妻子的角度,一直让她们的争吵持续发酵。同时,母亲腐朽落后的思想,使她对媳妇在银行上班看不下去,认为树生不检点伤风败俗,经常讽刺她不尊重她。此外,母亲对树生的嫉妒,也使得她一直处处针对树生侮辱树生,最后把树生逼走,这也给了文宣一个打击。树生也爱着文宣,但是汪母给了她太多的压力最后使得她对文宣对这个家庭失去了信心,使她只想远离。
寒夜 读后感 第(3)篇我记得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你们就打算在自己的爱情上打一副烂牌吗?
读完本文我的心情异常压抑,在阅读的这两天感觉天也是暗的,就像汪文宣的家,永远都是阴暗的,各种情感夹杂在我心中,而我最在意的是他们夫妻之间的悲剧,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觉得曾树生是一个坏女人,她积极,乐观,总带着笑,恍惚中我觉得自己像极了她,虽然我还没有经历婚姻,但是单单此时的爱情已经让我觉得无力,是不是注定真的要打副烂牌呢?我已经纠结了好几年,我无法放弃他,却看不到未来的光明。。。。。我讨厌汪文宣的懦弱,讨厌他的内心猜测,真的感觉都是他内心的戏,使自己走向灭亡,他完全有能力去过好一点的生活,至少要乐观起来,给自己的家人希望啊,“老好人”只是在走向自我灭亡罢了,在逃避中最终走向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