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
作者:周兵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柴静、陈鲁豫诚意推荐,著名书法家范曾先生题写书名。本书是备受赞誉的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总导演周兵创作的一部讲述台北故宫文物变迁、国宝故事的作品。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探访,对当时参与的人物的采访,为大众还原出1931年至1965年故宫国宝迁移的历史过程。另外,作者还采访了多位文物和美学专家,如中国陶瓷学界的泰斗耿宝昌先生,北京故宫陶瓷专业研究员吕成龙先生、王建华女士,著名美学家蒋勋先生等,以此保证作品的专业性。本书不仅仅记录那一件件国宝的运离、迁转、颠沛,展示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而且要讲述一些震荡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故事,更要表达一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某些可以拨动起来的心结,某些你不得不面对的真相。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2019.1.7.B3#1924年11月5日,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冯玉祥的军队赶出了紫禁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一步步侵占中国的计划,长城内外战争的阴影开始笼罩华北。为保护文物免于战火,有人提出计划将故宫文物转移至中国的腹地。历经两年讨论、精心挑选、包装,国民政府1933年2月决定将文物抢运往南迁。此后十几年,19557箱文物精华、几十万件国宝就这样穿越遍地烽火,经历了南移(北平-上海)、西迁、东归、北运(回到南京)。途中翻车翻船,惊险无数,却又总是死里逃生,人、物无恙。期间,文物迁移到上海后,1935-1936年还精挑了80多箱赴英国伦敦举办了“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选定的文物有铜器、瓷器、书画、缂丝、玉器、珐琅器、剔红、折扇、家具、文具等共735件。那志良(一代研究古玉器的顶级专家)后来曾回忆说:“我这才开始相信古物有灵,否则大家为什么总能在敌机轰炸,千钧一发时安然离去,翻车、翻船也都平安无事?”n1947年文物运回到南京。徐蚌会战,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政府面临危险的局势,杭立武作为文物迁移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认为战争可能会对这些国宝会带来危害,因此提出文物迁往台湾的计划。第二年国民党政府见大势已去,同意文物抢运迁移计划。前后三次,共计三千多箱精华文物押往台湾。那些押运这些国宝来到台湾的许多人,曾经还幻想着,只在台湾待数月便回到内地。没想到,直到他们离开人世,回到内地只是一种奢望。从基隆(第一批文物到达1948年),到杨梅,再到台中的北沟,最后,在台北(1965年)的外双溪(台北故宫博物院)安家落户,这些文物经历了三十多年终于有了安家之所。从此,两个故宫隔海相望:n三希堂的《快雪时晴帖》和《伯远帖》、《中秋帖》,真假《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n这本书,弥补了我对那段历史肤浅的认识,震撼、钦佩。对书中提到的古物也有了粗浅的了解,突然羡慕学历史做考古的人,普通人过的只是自己一生,而懂历史的人是同时在回味别人的故事。曾经我的志愿是当一名考古学工作者[大哭]……nP.S.找时间看看纪录片[跳跳]n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故宫,古物,故人

台北的故宫—北京的故宫,就像是孪生兄弟,一样的名字依旧的古物。但,不一样的地方,隔海相望。

古物,或许它们也没有想到经过那么颠沛流离的坎坷没有使它们分离而政治让它们隔海相望。细细地读过,了解了许多以前不曾知晓的古物:风格迥异的“三希贴”、历史悠久的“散氏盘”、精巧设计的“多宝格”、抢雄秀的“宋画三绝”、以史为鉴的“帝鉴图说”,也增加了只是耳闻的古物: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雨后天晴的汝窑、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等。每一件古物,都有其令人陷进去的奇点。

故人,那些曾经为保护着古物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的“故人”们。杭立武、李济、庄严、那志良、昌彼得、索予明、蒋复璁、秦孝仪等还有那位之前的“杂项小姐”后来的“珍玩小姐”。由衷地感谢你们!

有生之年,想去看看两个故宫

有生之愿,两个故宫不再相望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录了一件件国宝的远离、迁转、颠沛……几经迁运,几乎没有丢失破损,简直奇迹。文物果然是有灵性的!而那些护宝、藏宝人的坚守和信念,才是永远割舍不断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绝、长久不衰的瑰宝。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