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半小时读完的一本书,跳读。
关于这本书,书友金起伏总结得很好。
书中,作者好好吐槽了当下社会里几种“低智商”的所谓的“善良”,比如,缺乏常识的、道德绑架式的、不分善恶只同情弱者的、老好人的、无节制帮助的等等。分类的很让读者有共鸣,加上之后每个章节的小故事、小案例,据说狠狠戳中了大众的心。
书中故事比较多,论证似是而非。读读故事,总有戳中你的,然后觉知、改变,这样也挺好的,各取所需吧。
对我来说,读完这本书,记住爱默生这句话就够了。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等于零。
那么,何谓善良呢?我姑且自作主张下个定义(主要是方便讨论):怀着好意做职责范围之外的事。
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依据、立场,所以“怀着好意”是非常主观的。
有时候我们依据自己的认知,做一些自以为好事的事,殊不知,是好心办坏事。
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怀着恶意做事的人内心会不安,良知会责罚他。这感觉不好受,那么,下一次他会权衡一下自己的做法。
而怀着好意不小心做了坏事的人,良心不仅不会谴责他,怀着善意做事本身还会带来良好的感觉。那么他倾向于继续错下去。
甚至,对方出现不悦时,他会万分委屈,或者指责怒骂。而对方明明不好受却不知所措。
我觉得(这样)对你好点。
我当年……都是为了你。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你怎么不领情。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以后你就懂了。
可见,我们的善良,还必须有点智慧。
我觉得,如果真的想为他人做些什么,首要的是,先试着换到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吧。与对方的立场相同,更容易懂得对方需要什么,而不至于“对方想要一个苹果,我们却给了一车香蕉”。
同样重要的是,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或许怕亏欠,或许觉得自己能够应对,总之,总有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善意。这时候强加的善意,或许只是满足了我们自己。
二
我们希望生活在善意满满的社会,所以倾向于表达自己的善意,营造善意的氛围,因此我们期待他人也应善良,我也抱有这样的期待。
那么,那些只做到自己分内事的人就得因为我们的失望而备受谴责吗?
不是的,我们可以提倡善良之举,可以行善良之举,唯一不可以的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求他人也必须善良,否则就加以谴责。
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我们称之为责任,是理所应当。
职责范围之外的事,做与不做,全凭我们的选择。
贝佐斯说:“Cleverness is a gift;kindness is a choice.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既是一个选项,那么作为一个自由的人就有权利选择,而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这种选择,否则就成了道德绑架。
「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公众号,陈大梦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读后感1000字 第(2)篇从这本书里,看到了无数自己的影子。关于善良,此后重新定义。我相信善良与生俱来,是一种真性情。学习生涯里,接受了顾全大局,舍小为大的思想,并以此为贵,遇机即行。“你很善良,你很热情……”许多个人小利益随着这些言辞而去,尽管遭受损失略有或颇有有遗憾不甘,却习惯安慰自己说舍小取大是大爱,是珍贵,千金难换。在这样的思想面前,内心的欲望与情感不觉被压制。没有人引导怎样能达到其间的某种平衡,慢慢地,竟然让自己成了一个有不同想法不愿说出、做事过分考虑他人而畏手畏脚,唯恐产生不良影响的人,处处小心翼翼,时常感觉自己无处安放。
“烂好人”,是没有原则的好人吧,或者说,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才是他们的准则。他们可以落根于高道德层面,却可能在实际交往中最不受重视与关注。因为知晓一个人如何好说话,很容易让他做在本分范围之外的事情,这种善良被无底线消费,一方得过且过,因一贯性情难说二话,一方落得悠闲,得益之余心念多多益善。这就已经不平等。
没有人能活在自己的道德世界里万事无忧。没有底线的善良无疑成了一个人成长和道路开辟过程中最冠冕堂皇、最易被忽视的绊脚石。不畅时,它常常作为美好品质不被质疑,所以剩下当事人总是自疑。
在无数的历练里善良不可或缺,人一旦失去善良那就变得不完整。但是让自己的善良有一个底线吧,生活首先是以自己为核心和源泉,其次才是围绕我们的大千世界。
全书读下来总结一下就是,鸡汤+案例分析。书名不错,也确实是本书的精华。虽然全是老道理,但于你,也许会是新问题,很容易找到自己或身边的人的影子。
打分不高是因为,于我而言没有从书中获得营养。道理都懂故事也大多读过。或许适合五年前或十年前的我看?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写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人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成长也不例外。该做些什么、走怎样的路,每个人都遵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如果你是过来人,面对年轻人,拦不住他走进你所谓的“错路”,只能道句“一路小心”。本书读起来通俗、简单、易懂,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停下手边的工作或者娱乐读上两页,能起到告诫和惊醒的作用。
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愿所有懂或不懂的人,成长不止,善良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