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满都是痛〈读白先勇的《孽子》〉
法国书评家雨果·马尔桑评价白先勇的《孽子》:
是一出“将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剧,”
是一出有如巴洛克式的歌剧,它美化了黑夜,让一轮昏红的月亮高挂在湿煤似的空中。
他说:
城市夜间那被掩盖的一面在白老笔下被如此完美地叙述着,以致读者甚至忘掉了世上还有日出的地方。
这么一部好的作品,为什么让我读来满满都是痛呢?
一群无家可归、被视为人妖的男孩儿(男妓),几家徘徊于痛苦、孤独、失败中的父亲……
一 、男妓们的心里话。即,野孩子们的痛。
①我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不被理解,不被承认,不被包容,不被尊重。
* 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极不合法的国度:我们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受尊重,我们有的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国民。
②我们也有欲望,我们的情感同样需要释放。世人、社会不理我们,学校、家庭抛弃我们,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相互取暖。
* 在我们这个王国里,我们没有尊卑、没有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强弱。我们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让欲望焚炼得痛不可当的躯体,一颗颗寂寞得发疯发狂的心。
③我们也有梦想,只是前途一片渺茫,不知去向何方。但是我们仍会不懈的坚持。比如,小玉的“樱花梦”就从来没有放弃过。
* 我们是一群失去了窝巢的青春鸟,如同一群越洋过海的海燕,只有拼命往前飞,最后飞到哪里,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④我们也有七情六欲,我们也有自己的“爱情。”比如,李青对弟娃的情感,吴敏对张先生的情感,王夔龙对小金宝的情感,还有公园里一直讲述着的“假凤虚凰”的“爱情”。
* 这些鸟儿,不动情则已,一动起情来,就要大祸降临了!这是我们血里头带来的,我们这群在这个岛上生长的野娃娃,我们的血里头就带着这股野劲儿,就好像这个岛上的台风地震一般。
⑤我们想回家,回到一个充满温暖的家。比如,李青和王夔龙对家的眷恋,小玉对家的向往。
I want to home.
Going Home.
⑥可是,回的去吗?回不去了。社会、世人已经给我们定了性,家人的话也像一道符咒烙印在了我们身上。
* 你们这一群,年纪轻轻,不自爱,不向上,竟然干这些堕落无耻的勾当!
* 你们这群社会的垃圾、人类的渣滓,我们有责任清除、扫荡你们――
* 他那一句话,就好像一道符咒,一直烙在我的身上,我背着他那一道放逐令,像一个流犯,在纽约那些不见天日的摩天大楼下面,到处流窜。十年,我逃了十年,他那道符咒在我背上,天天在焚烧,只有他,只有他才能解除。
二 、一个父亲的心里话。即,野孩子的家长,尤其是父亲的痛。
* 你们这些孩子,哪里能够体谅得到父亲内心的沉痛呢?
* 你们这些孩子,只顾怨恨你们的父亲,可是你们可也曾想过,你们的父亲为你们受的苦,有多深么?
比如,李青的父亲,王夔龙的父亲,傅卫的父亲都在为着自己优秀的儿子感到骄傲的时候
李青
被发现与实验室管理员赵武胜发生淫亵行为为校警当场捕获,记大过三次,并勒令退学。
王夔龙
长得体面,世家又显赫,大学毕业,在一家外国公司做事,本来都预备要出国留学了,原该是前程似锦的。哪晓得龙子跟阿凤一碰头,竟如同天雷勾动了地火,一发不可收拾起来。
傅卫
在他当排长的第二年,就发生事故了,他被撤职查办,而且还要受到军法审判。一天夜里,他的长官查勤,无意间在他寝室里撞见他跟一个充员兵躺在一起,在做那不可告人的事情。
希望破灭,骄傲变成了羞耻,爱变成了恨,李青和王夔龙被迫放逐,傅卫当夜自杀。
看到这里,痛不痛?孩子的痛,家长的痛,社会的痛,痛!痛!!痛!!!满满的都是痛。
三 、谁该为这些痛埋单?
个人 需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 需有正确的教育氛围,正确对待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学校
社会 需给予正确的态度和关爱。
虽然,在当今的中国大陆,对同性恋者依然存在着法律上的空白。但是,他们毕竟真真切切的存在着。
2018.08.03.17:37.
孽子读后感300字 第(2)篇提起当代文学,你是很难绕过白先勇的。我相信对白先生好奇的小伙伴是起初多因为他的出身: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崇禧何许人也?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誉为“小诸葛”。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
也许真是因为有这样显赫的家庭和父亲,白先勇的作品里总是透露出一股贵族没落,美人迟暮的气息。与现在流行的“丧文化”不同,这种气息是源自内心荒芜,却没有自怨自艾,只留下淡淡宠辱不惊的痕迹,雁过留痕,点到即止。
被改变成影视作品的《孽子》创作于1976年,是白先勇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
虽然是同志题材的小说,但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在我看来更加耐人寻味。家庭中缺失的爱与温暖,得不到世人的接纳,却还要遭受来自亲人的鄙夷。父辈所未能完成的梦想,在知晓欲施加的子辈背离时代洪流后而变成怨恨,那个父权崇敬的年代,他们与生俱来的悲情让他们只能如同孤魂般游走在望不见光的角落。
王夔龙与他的父亲,傅卫与他的父亲大善人傅老爷子,“我”与我的父亲。三对父子,三种结局,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
王夔龙杀了阿凤,让有头有脸的父亲颜面扫地,最后送王夔龙去了美国:“我不死你不许回来。”但如果阿凤是个女人,也许这些父子间的冲突,在死亡面前终会妥协。王夔龙终究还是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傅卫,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如无意外,迟早会成为一名高级军官。却被发现与士兵发生关系,赴死前父亲都拒绝见他最后一面。
相比而言,“我”仅仅是因为同样背弃主流价值观,被父亲扫地出门,也许算得上是一种幸运。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带着第三者理解,温柔,超然的视角,去审视和我一样的“孽子们”,这群不羁却从一开始就弥散着悲剧的“青春鸟”。
虽然这本书描述的是同性恋的生活,但它影射的却是社会和大众对于传统的极度拥护和对于反传统的偏激与扼杀。
早些年前买过一本白先勇的短片小说合集,序言的前几页有几张照片,最特别的是两个年轻男人的合影。不明就里,直到后来读到到了《孽子》,读到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才知道他也是同志。
白先勇对红楼梦的理解,在昆曲上的造诣,那是后话。
以上。
By Sherry
2017-11-12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 Sherry说酒(id: muozhe2017)
孽子读后感300字 第(3)篇这本书是熬了夜看完的。
还剩200多页时,我想无论如何它该是在夜晚完结,而且是人们都沉睡、唯有微雨和清冷月光的凌晨——它既包裹着最深的黑暗,也孕育着明日的晨光。
这大概就是《孽子》给我的感觉:边缘化、暧昧,游走在光与暗,善与恶,爱与恨,冰冷与炽热,纯净与淫荡的边界,将生活与人性糅进字里,终成一书。
僵硬转折)
主体的边缘化:《孽子》讲述的是台北公园一群出卖肉体生活的“青春鸟”。从古至今,中国都很少有人涉足这类领域,当一个人与“妓”沾边时,ta也就不再是一个人了,ta的思想和生活自然无人问津。然而白先勇却看到了他们身上海啸一般的力和眼中的烈焰。开始时,他们出没于暗夜,游走在黑暗的树丛,但镜头逐渐拉进,扎进他们生活的漩涡,一直伸到他们心灵深处,于是读者像爱丽丝一般,发现这个新世界如此独特,狂野,并且难以想象的震撼。
情感的边缘化:与这世界其余“正常人”相比,这圈中人活得用力太多。龙子和阿凤龙卷风席卷荒原一般的狂爱;“父亲”凌晨踱来踱去,无处发泄的大悲;傅老爷几十年反复咀嚼爱子自杀的大哀;青儿对弟娃压抑而又绝望的思念……那么浓烈,那么沉重,就像大火,不把自己和身边人都烧成灰烬,就永无熄灭之日。阿凤那决堤的泪水是否也是为了抗衡这烧毁一切的野火呢?
性的边缘化:虽然小说的主体是所谓男妓,但性在书中很大程度上被模糊模糊淡化了。大概对于白先勇,与性所绑定的空虚、玷污、醉生梦死只是人性的一部分,而这群“鸟儿”身上最具价值的,却是人性的另一部分:与身体无关,那是在黑暗和光明间挣扎沉浮的心。
道德的边缘化:所言虽为男妓,但并不令人抵触,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郭公公、杨教头若是放在现实中,定是令人不齿的龌龊人物,但于李青,他们却是值得尊重甚至爱戴的;老鼠的小偷小摸似乎变得可以原谅;而龙子插在阿凤心头的一刀,甚至生出几分妖魔化的异样美感来。以李青的视角展开故事,使人们不被先入为主的传统道德观念束缚,从而更能以平等的视角深入人物的内心。
僵硬转折)
每一本书结束时,我总想:当时间流逝,任务剧情已经淡漠,这本书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
于《孽子》,大概是触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夜晚墨色的公园,桌子上黑乎乎一层油,“母亲”死前龟缩的黑腐角落,是如此浓稠的黑;公园里盛开的红莲,阿凤心口涌出的热血,火、火、火,是那么热烈的红,撞在一起泼出浓墨重彩的画,是这群鸟儿的生命了!奋然张开翅膀扑进火海里,哪怕下一秒是灰烬,至少上一秒是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