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看这本书是因为微信读书书友SHARK 的推荐,书看了四五页就一直搁在那里了。感觉描述的都是最日常的事,太繁琐,有点看不下去。再后来看到是枝裕和的另一本书《奇迹》。一口气读完泪流满面,又回来翻开了这本书。
很平静地看完了这本书。很奇怪,明明这本书里才有生命的逝去,本以为自己又要管不住眼泪。
一本书,记录了良多家一天的日常,从早到晚,从热闹的相聚到挥手作别。看似平淡的一天里所做的平常的事,很多却成了良多和父母最后一起做的事:最后和父亲一起散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给母亲零花钱,最后一次和大家的合照...
现在的自己有的时候也会突然想,三十岁的自己会是怎样,四十岁的自己呢?那个时候父母又会是怎样?小的时候跟外婆一起住,一年见不到几次爸妈。见不到的时候会想念,但是有的时候也会生气地想,既然都不要我了,那我也不要爸爸妈妈好了,反正一直跟着外婆也能过。后来上初三妈妈开始回来带我们姐妹几个。一开始其实还不适应,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别人闯入了,毕竟和外婆一起生活了七八年。到了后来去县城上高中,突然离家,才发现原来有妈妈的家对我来说已经是那么重要。高中三年有什么事都会立刻想要给妈妈打电话,感觉妈妈就是无所不能的,我爸为此还跟我妈抱怨过,说我都不主动跟他打电话。(但没办法,从小爸爸就一直在外面,他又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每次跟他打电话都不知道要说什么。而且他一直在外面,也确实不太能帮我什么忙。)
到后来上了大学。大一的时候还是会经常跟妈妈打电话,一个星期好几次,跟她分享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听她在电话那头眉飞色舞地讲隔壁邻居对面邻居如何如何;到了大二大三,课多了,活动也多,活动少的时候也变得不怎么愿给家里打电话,遇到烦心事跟妈妈说她也帮不上什么忙,每次电话那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也还好,平均一个星期一个电话;大四上学期回来实习,其他同学回家都很方便,实习第一个星期的周末大家都回去了,就我一个人因为坐车转车太麻烦没回去,当偌大的办公室只剩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那头熟悉的带着微笑的声音一传过来我就哭了。见我半天没讲话,妈妈可能感受到了什么,说了我一通,又好好安慰了我。挂完电话心里好受多了。大四下学期回学校上课,同时也在外面代课。有的时候上完课太累,一回来倒头就睡,晚上八点多又被室友叫醒吃晚饭,整个生物钟都是乱的。上课+上课+睡觉,根本没想到要给妈妈打电话。这个学期妈妈开始主动打电话给我,少不了的抱怨我不给她打电话,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错,支支吾吾道歉就没怎么吭声了。后来偶尔也会打几个电话,电话那头还是唠叨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时候碰上自己心情不好,听烦了电话那头的唠叨,索性就把电话放桌上自己干自己的事去。
好像不知不觉间,就走得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看良多和爸爸妈妈的对话,看到了现在的自己,也怕成为将来的自己。良多在书里经常说“自己的生活就已经够操心够烦恼了,哪还有精力去应对父母的生活”。这样的事情好像现在也在我身上上演。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过,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步履不停,却总是慢一拍。
步履不停读后感 第(2)篇“我们不停的画着一个圈,圈的尽头是另一个起点,不停抄袭着改变,不停期待的明天,变成了昨天。”
良多的回忆如同一块儿绚丽的多棱镜,回忆里套着回忆,过去时中的过去时,像是时空裂缝里的一道光,被棱镜折射出斑斓的色彩。有温暖有灰暗,有满足有不安,有好有坏,映射出的是回忆者的心。
良多生活在逝去哥哥的阴影之下,父母对哥哥逝去的的难安与疼痛,让良多如同置身与家庭之外的边缘人,他与逝去的哥哥较量,与父母较真儿,他负气他逃离。或许这就是亲人,离得太近,看得太清晰,琐碎的小事也成了鲠在喉的鱼刺。越亲近越在乎越伤害。
在这个时空的深度里,我们体会着浓浓的烟火气,家长里短的琐碎,细致入微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大部分家庭味道。虽然老旧的浴室让人觉得沉重,但那份沉重里承载的是童年的记忆,熟悉又温情,在自己不曾参与的岁月里,很多的改变猝不及防,让人心生戚戚,难免躁动不安。
就在那时,我瞥见了不曾见过的银色物体,那是装在洗脸镜旁的扶手。可能是装上去没多久,只有那扶手和四下老旧的颜色格格不入,显得闪闪发亮。看到那光辉时,我心中突然一阵躁动
对于我们缺席的改变感到惶恐,父母老到需要这样一个扶手才能撑起自己的体重,让人心生痛楚,岁月无情,留不住的时光,握不住的华年。
母亲的爱深沉而内敛,面对即将分别的万般不舍全部都在这一句里,“哎,这就来了。。”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再没出息的儿子,也是父母头肉,这世间为你付出但不求回报的只有父母。。。。
唉,这就来了……”
母亲很失望地叹了一口气。
“子欲养而亲不待”你以为不在意的那份情感,或许是因为沉在心里太深的位置,暂时看不清楚,但是它从未消弭。母亲最后的日子,良多倾心竭力想要留着她生命,除了爱,更多的是由于对父母亏欠之后,自己心理的救赎。
一个生命逝去一个生命诞生,轮回繁衍一直在继续。人生步履维艰,但永不停息。。。。。
步履不停读后感 第(3)篇看过的日本小说好像都喜欢用倒叙的手法来记述故事情节的始末 步履不停也是这样 简洁单调却也稀松平常的生活就是对我们每一个当下的现实写照 是枝裕和最厉害的就是用相当细腻的笔触一点点抽丝剥茧的予以情节丰满 从食物到蝴蝶的意向 到重复了很多年的对话 再到家庭成员中彼此嘴上不说内心却无比依赖的感情 每一幕都是我们每天经历的当下 虽然细节不同 但本质殊途同归n看似平静的生活 却暗藏着难以愈合的创伤 可是 不管经历过什么痛苦 日子还在继续 父母会越来越老 孩子也会长大 而生命便也在这一步步中完成n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有时慢一拍 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翼翼 人生终会错过一些事情n当说的未说 该做的没做 人生路上因为慢一拍有了那么多遗憾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琐碎遗憾的细节 爱才有所依托 生命才变得更有厚度n就像书中提到的翩翩飞舞的黄蝴蝶 像宅子旁无人问津的台阶 像桌子上摆满的饭菜 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回想起来 或者被无来由的事物所触动 一瞬间便泪流满面n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为何总是慢一拍呢 等到那些失去的光影 在多少年以后脑海里过电影一样闪过才去怀念甚至泪流满面可耻吗n而我们的生活一直步履不停 无时无刻不在与时光抽离 即使拼了命的怀念 忙不迭的追悔 终究还是慢了一拍n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书里最触动我的是那句 你才25岁 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是啊 趁年轻 一切都来得及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