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部了不起的黑暗寓言、反乌托邦的政治讽喻小说。虽然其描写的世界观极端而残酷,大有危言耸听的超现实意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烟尘中我们看得到看不到的部分里或多或少有着这样的阴影存在过,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警醒!
- 第一部分作者用令人叹服的笔触快速而自然地勾勒出一个极端荒谬的世界:这里黑白颠倒,抹杀过去,篡改历史,一切建立于谎言;这里极端压抑,一言一行都受到监视,而“思想罪”如魔咒般笼罩于头顶,随时让你人间蒸发;这里人性扭曲,除了对“老大哥”狂热的崇拜和服从以及对莫须有的敌人的狂怒和仇恨,正常人类所拥有的情感一律是原罪,所以骨肉相残,夫妻相间……
你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假设下生活:你说的每一句话,发出的每一个声响都会被监听;只要有一点光线,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这便是生活,你身处其中,且无从选择。这种生活状态起先只是一个习惯,慢慢就变成了本能。
几乎所有三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害怕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种害怕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泰晤士报》几乎每周都会刊登那些小告密者——报上经常用的一个词是“儿童英雄”——听到了一些反动的话,于是向思想警察告发自己父母的报道。
就在这荒谬的世界中,温斯顿尚保持着清醒和理智,他开始写日记,同时也预知到因此而来的随时会降临的命运。
他讲述这一切并不是为了公之于众,而是通过保持清醒,将人性的传统延续下去。
致将来或过去,致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彼此不同且不再孤单的时代,致一个存在真理、做过的事无法被抹去的时代:从一个千人一面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向思维的时代,向彼时致以问候!
- 第二部分中温斯顿与茱莉亚恋爱,他们像地下工作者,像特工一般周密慎重地避开所有耳目和监视私会。相比于温斯顿对于过去和真相的执着,茱莉亚生长于革命后的新时代,她自始至终接受的都是党的新教育,她反抗党,但是并不想为了所谓真理去推翻党,她的行为方式更接近于一种及时行乐的抗争。他们自认为在查理斯杂货店楼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更高兴于找到心目中的同盟——奥伯里恩,加入了反党的地下组织兄弟会。他拿到的兄弟会禁书系统的概括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思考,也是对党口号的阐释: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战争是消耗过剩产能并制造情绪使得群众在战争中麻木而心甘接受低下生活水平的手段。对权力绝对崇拜的统治阶级需要阶级的不平等,故也需要禁锢民众思想,需要他们的无知。
原则上说,战争的目的不过是消耗掉满足人口最低需要后可能剩余的物资。
因此,从即将攫取权力的新集团的角度看,人类平等不再是理想的目标,而是要避开的危险。
而就在他们踌躇满志之时,厄运劈头而来——他们被捕了。说来实在嘲讽,温斯顿之前假想茱莉亚是思想警察的密探,结果她是和他一样的反党之人。而他一直信赖的杂货店老板反而是伪装的思想警察。他寄全部希望的奥伯里恩正是幕后黑手。
- 第三部分是审判改造温斯顿的全过程。一个人是如何被完全摧毁的就这般血淋淋地展示给你看。首先是饥饿和他人悲惨经历带给你的不安和恐慌情绪,接着是殴打凌虐身体带来的痛苦和摧残,再接着是用身体的痛苦和言语思想的压制让你崩溃,完成思想的改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摧毁你最后的人性和感情!在前面一系列的摧残里,温斯顿坦白、出卖、认罪,招认一切他们想要他招认的,面对智慧远高于他的奥伯里恩的反复洗脑和折磨,他感到无助怯懦,甚至在药物带来的短暂空白里他也确信了2+2=5。可是就算在他理智被摧毁的当下,他仍保住了一点人性胜利的骄傲——他没有背叛茱莉亚。但是在人人听而丧胆的101房间,在最深的恐惧前,他彻底被击垮了。(最后击垮他的不是最致命的酷刑反而是两只老鼠,乍听起来有点意外,但是我设身处地想了一下把笼子里换成自己最怕的东西,是的,我也做不到)
他总算得到了一个答案:无论如何,你永远不希望疼痛增加,只会希望疼痛赶紧终止。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身体上的疼痛。疼痛面前没有英雄,一个都没有。
你无法再拥有正常人的情感,内心的一切早已死掉。你无法拥有爱和友谊,也无法感受生活的喜悦、笑声、好奇、勇气以及正直。你是空洞的。我们要把你榨干,再用我们自己把你填满。
- 作者构建了这样一个建立在虚假之上的黑暗压抑到不可思议地步的世界,并完整展示了这样一个世界如何毁灭一个尚清醒的异己分子。其超前敏锐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融合在这样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里,令人一边感叹作者跨越时代的超前思想,一边也冷汗泠泠地以此作为警钟醒示当下。书里反复提到“如果有希望,希望在群众身上。”因而民智开否意义不言而喻!在言论不那么自由的时候,当越来越多敏感词不能出现在视野中时,更要警醒我们是否还有说2+2=4的自由。保持独立思考,保持群众特有的野蛮原始而蓬勃不可阻挡的力量!
自由的保障,良知的坚守自由就是拥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前提成立,其他皆顺理成章。1984(奥威尔作品集) 读后感 第(2)篇
挺喜欢三个阶层的描述,对于其的发展规律讲出了真相。“但新的上等阶层与以往的不同,他们不会冲动行事,知道如何保障其地位。他们早已认识到集体主义是寡头政治最稳固的基础。财富和特权掌握在集体手中时更容易捍卫。20世纪中期所谓的“消灭私有财产”运动实际上意味着将财富集中在比以往更少的人手中,不同的是,新的拥有者是一个集团,而不是大量单独的个体。”
我认为追求二加二等于四,也要给人认为二加二等于五的自由。即是给予人追求真相的权利,也要给予人追求愚蠢的权利。这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没认识到自己思想被操作,心甘情愿被洗脑,按照洗脑者想要的方式行事。那么对于他个人来说,不算是悲哀,这其实也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他看来。只有对反抗的人,才是悲哀的,一旦反抗失败,悲哀也就不复存在。但对于社会,无疑阻断了进步,极端的单一的都是消极的。
1984(奥威尔作品集) 读后感 第(3)篇开启了第一章后便在疯狂的阅读、内容的冲击力是之前完全没有准备好的。刷新三观。在奥伯利恩和温斯顿第一次见面、被问到是否可以为了兄弟会而放弃一切甚至性命以及超出本能所不能接受的一系列的事情时、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其实就证明了温斯顿本质上与思想警察们不无区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我曾听一个人说过“所有的知识储备、学识高度的发展只会让人变得更黑暗”。当时我不以为然不是很懂、本书完结后让才意识到毛骨悚然。因为只要群体、只要有社会存在就避免不了统治和2+2=5的概念出现。就算没有独裁和专制、只要有政治体系下我们都无不是在群体中被潜意识的摧残、丧失自我意识?当然行为自由和思想自由却是生存而言的最基本底线、而《1984》这般人间炼狱着实让人哑然。其实有时候无知也是一种幸福。而人性本质上是黑暗、自私和狭隘的。而我们都在生活中不断的了解并进行改善、调适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