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主人公圆剩寺大夫放弃了人人向往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来到一个只有四个医生的贫民社区医院,他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内心的价值,追求内心渴望的自由,远离那些溜须拍马、沽名钓誉的所谓专家教授。在社区医院他不用太在意业绩,可以专心地施展才学,按照自己的风格和节奏为患者治病,可以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书中举了几个案例,一是圆剩寺大夫对梅毒患者的尊重和无差别对待,保守患者隐私,甚至到梅毒患者经营的寿司店吃患者亲自做的寿司,这是需要多么真诚而勇敢的内心才会做到的呀!二是针对心因性阳痿患者,圆剩寺大夫从患者心理出发,耐心地帮助患者重拾勃起信心,甚至让护士采用“赛曼法”治愈患者,让患者回到正常生活轨道,这真正是白衣天使至高无上的善行呢!三是一个癔症患者,圆剩寺大夫在现场包括亲属在内的所有人都慌乱不堪的情况下,能够镇定自若,根据症状冷静分析各种可能,最终正确地作出“癔症”的结论,并使用安慰剂缓解患者症状。这在读者看来好似简单不复杂,但是在患者呕吐、抽搐等“病症”前,能冷静分析到“癔症”这一环节,实在是基于艺高人胆大,和对“癔症”的十分深刻的了解,这细细想来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做医生实在是应该不断学习以提高临床技术。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说:医学所治疗的不是病,而是患者。所以我认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大夫应当不能只孤立地去看病,而是应该注意疾病载体——患者,即使相同的病状在不同的患者个体身上,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种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医学我是十足的门外汉,作出上述评论也有不懂装懂之嫌,然而称得上“仁医”的我想首先要有仁者向善之心,然后还要有相当的医学临床技术,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有可能“用技术挣黑心钱”或者“出于好意办出坏事”!当然“仁医”之话虽说如此,有一点我们也是应当明白的,向现代社会要求伦理道德,往往需要投入金钱。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大都是利己主义者。强行推广看病不花钱的伦理道德,会以一部分人做出贡献而告终。要求他人做贡献的人,会去从事贡献性的工作吗?答案未置可否,在理论上也是荒谬的。伦理道德如果只是少数人的贡献和感伤,那就无法成为现实的力量,最终成为空谈“和谐社会”!
仁医读后感 第(2)篇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以高尚情操,行仁爱之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内心。
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说:“医学所治疗的不是病,而是患者。”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时间,都要面对相同的社会问题,医患矛盾。大医院面对人满为患的病人,只能采取流水线的治疗模式,由于忙、习惯往往让医生看到的的是病种、疾病,而常常忽略了疾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多了些冷漠,少了些关怀。患者一方,信息来源多渠道,很多小概率事件被放大,逐渐失去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多了些怀疑,少了些对医生工作的体谅。其实,医生和患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把病治好,不如多些信任、关怀、体谅,把目标调整、沟通一致,把病治好才是根本。
这是让你边看边笑却很受教育的一本书,真实的医者就在你眼前,好像你就在他身边与他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忍心善意,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秘密及脆弱。拉近了心理上与他们的距离,很暖。作者最后也对医疗界被过高的社会期望重压表达了基本的看法,医疗确立人道主义的基本伦理道德即好,伦理道德不是少数人的贡献,而应是全社会共同的执守。个人以为,对从业者来说,做什么都是通过为社会服务来获取个人社会价值实现及劳动报酬,一切的高尚意义都建立在基本经济保障基础上。对于医生,人们往往寄予太多不切实际的要求而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宽容,让这一切在利益驱动中演绎出不断恶化的医患关系,让从业者心酸又委屈,辩证地理解这也是社会在觉醒的一个过程体现,相信事情总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其实每个个体都会在自己岗位上尽职尽责,社会上会有各种各样矛盾与问题,我们只要不改初衷,尽心就好,就像书中的圆乘寺大夫,一切用心就会获得充足的成长与友善。让那些空泛的高调、不切实际的苛责都随风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