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好像通篇都是在讨论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但我却在里面看到了最特别的三个字---别打扰。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从放弃之前安逸的生活开始,便一直呈现出一种不要打扰我的状态。他对别人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物质生活都毫不在意,他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绘画当中去,即便他画的作品没人赏识他也不觉得沮丧。他对别人的要求也只有一个---不要打扰我。所以在外人看来他简直没有人情味,自私,没有礼貌。这些也恰恰在说明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态度即不要打扰。因为他不想在人情上浪费时间,因为他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生命所剩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完成那个精神世界都不够,所以他才会对别人表现得非常不耐烦,哪怕别人的好意也一样。但是人类本身就是社会动物,没有谁能够不依靠他人独立的存在,思特里克兰德也不能。所以有的时候他会特别厌恶自己的肉体,觉得肉体拖累了他的灵魂。他需要吃饭,尽管他已经对此毫无要求了,但是他不能除去这个程序。他要满足性欲,尽管对他此非常不满,他也不能避免。但是我不想说思特里克兰德这样无限压缩自己的物质需要,穷其后半生都用来完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高尚。也不想说他的原配领着一对儿女自食其力,最后过上了比较体面的生活就是庸俗。总之就是人各有志。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志向都值得尊重,志向没有贵贱之分,不能说我们的志向是买一套楼就是低俗的而你的志向是世界和平就是高尚的。我们只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可以了。我们不要互相打扰。你不要看不惯我,我也不要抨击你。因为我们一生,最多百年。如果有志向,要完成志向时间都不充裕,哪有时间去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呢。我觉得我男朋友对我说的一句话在这里提很应景,他说我们每个人的一辈子就那么长,你还要把时间都浪费在别人身上,你觉得值得吗?不值得。所以我们看到奇怪的人,与我们不一样的人,不要去打扰他们。就是我不管你,你也不要来管我。我们就各自做事,完成我们的梦想就好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第(2)篇掩卷之余,笃信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绝对是个顶尖洞察人心的心理学家。看完整本书,最大的感触查尔斯寻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每个人都面对过抉择:是选择带上面具顺从社会的浪潮,保全名声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但可能会良心不安受到谴责。就像是天上遥远而虚幻的月亮和地上那六便士硬币——有了这些钱至少还是能换来两个面包的。这是一本探讨抉择和人生价值的小说。
说的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时突然“如同着了魔般”舍弃安稳的工作、妻儿,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穷困潦倒,被人投以怜悯的目光,尽管忍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被人厌弃,还是用全部热情绘画。经过一番离奇遭遇后最后远遁塔希提岛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后世震惊的杰作。在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在逝世之前却付之一炬。这样的一个怪才,通过他身上发生的种种遭遇,毛姆让每一个读者切身体会到社会世俗与心灵向往所在之间的矛盾,引发对精神的灵魂和物质的现实中的思考。
觉得毛姆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小说章节与章节之间仿佛有种引力存在,读累了也放不下撂不下的,知道会看红了双眼也不足惜。其实没读这本书时候就知道,主人公原型是后印象派大师高更。人的一生成败全在自己一念之间的选择,你有你的处事态度,他有他的人生追求,在我们低头寻找着地上的六便士时,他们正一直望着天上的月亮。三观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不过相信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我们都没有或者说不具备那种可以正视美好向往和为内心舍弃世俗一切的勇气和壮士扼腕的决心,也是小说会引人入胜的原因。四颗星。推荐阅读。不过初读者要有耐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第(3)篇1.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37岁(罗伯特16 女儿14岁)+勃朗什·施特略夫(自杀)+爱塔(17岁 一儿一女)
2.戴尔克·施特略夫+勃朗什·施特略夫
3.蒂阿瑞、亚伯拉罕、布吕诺船长、库特拉斯医生
4.戴尔克·施特略夫/拉祖米欣(《罪与罚》)
施特略夫/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
5.精神&肉欲 物质&精神自由
理想&现实 安逸&挑战